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创立后金。
公元1636年(清崇德元年),后金首领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八旗子弟踏破山海关,同年顺治皇帝迁都北京。
从努尔哈赤到顺治,满清用三代人的心血,終入主中原,定鼎北京。
入关后,顺治皇帝没有为自己新建宫殿楼宇,而是直接搬进了紫禁城。
这样原朱家居住过的紫禁城便成了满清顺治皇帝的新家。
清初顺治、康熙皇帝为稳定社会局面,积极提倡和学习汉族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效仿汉人对外朝和内庭制订了许多规章制度。凡此种种,皆为维护巩固清廷统治。
事实上,努尔哈赤时,后金是没有后妃制度的,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1、后金草创,攻城掠地,征战杀伐不断,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这些。
2、后金是有少数民族创立,无论是文化还是其他各方面,同中原王朝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内廷方面亦是如此。
关外努尔哈赤时,由于没有后妃制度,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统称“福晋”。
皇太极称帝后,开始仿汉人制度在内庭设立五宫,并策封一后四妃(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就是这四妃之一)这也是清朝后妃制度的雏形。
顺治入关后,后妃名称、级别开始多起来。除了原有的皇后、妃等称谓外,又增加了诸如“夫人”、“淑仪”、“婉侍”等其它后妃等级称谓。与此同时“福晋”称谓继续存在。
康熙皇帝登基后,则全面仿汉人皇室宫廷规制,创立新的后妃制度。据此制度,后妃被分为八品,即: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她们按等级依次是:
皇后 1人
——正一品:皇贵妃、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从一品:夫人
——正二品:妃 4人
——从二品:昭仪、昭援、昭容、淑仪、淑援、淑容、修仪、修援、修容
——正三品:贵嫔
——从三品:婕妤
——正四品:容华
——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正五品:嫔
——从五品:小仪、小援、良援、良娣
——正六品:贵人
——从六品:才人、美人
——正七品:常在、娘子
——从七品:选侍
——正八品:采女
——从八品:更衣
其中皇后坐镇中宫,统摄管理后宫一切事物。
皇后下设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她们分居紫禁城东西六宫。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她们跟随皇贵妃、贵妃分居东西六宫。
(紫禁城东西六宫)
虽然清代对皇帝后妃的数量制定了相应的“文件”规定。但在古代封建社会,由于皇帝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贵为九五至尊。故其本人仍然可以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喜欢的女人充实后宫。
此外清皇室后妃制度还规定,皇帝未成年且尚未大婚时,有内务府挑选8名年龄比皇帝大的女人供皇帝“进御”,实际上就是为少年皇帝提供性服务。按规定,这8名宫女都有相应的官衔。
清朝的后妃制度除了皇帝的女人之外,还涉及到一部分人。她们就是皇帝的母亲、祖母等人,按规定:
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
皇帝的母亲——皇太后
太皇太后、皇太后居紫禁城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后妃制度还规定了,按后妃名位、级别,享受不同的宫廷待遇。
这包括月银、服饰、伙食标准,服侍人员数目、住房标准(面积、装修程度)。而这些待遇都与她们的级别相对应。这其中尤以皇后本人的待遇为最高,其次随名位、级别高低依次递减。
(清代皇后朝服像)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在宗法制及相关礼制的约束下。皇帝的女人不仅仅是皇帝的妻子,她们背后往往还代表某些重要的政治势力。
所以说能成为皇帝的女人,不仅仅考虑皇帝本人的意愿,往往还要考虑顾及她们背后的政治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