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这种思潮,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反作用力,人们开始佩服那些出身低微、却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人,觉得他们才是有真材实料的真英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宋武帝刘裕、陈武帝陈霸先,都是百姓敬仰的对象。国学大师吕思勉曾说过:“从来人君得国者,无如陈武帝之正者。”,这句话就是这种思潮的很好体现。

回到朱元璋这里,他的乞丐出身,其实并不会让人瞧不起,反而是百姓将他奉若神明的一个很好的理由。在百姓的心中,他能从那么低微的起点一步步走向成功,必然是有才能的,必然是得人心的,也必然是有“天命”的。百姓对他除了敬仰和服从,绝对起不了二心。这对朱元璋的统治是有益无害的。
最后再补一句:朱元璋虽然不否认自己的乞丐身份,但是对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和尚却颇为忌讳。据一些野史记载,他的这种忌讳后来甚至发展成一种“文字狱”,所有的“秃、光”等字全不能用。后来大臣还单为避讳这些字编写了一本说明。此事虽然未必真,但是朱元璋对寺院的打击却是事实。真要说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宗教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统治的稳定性。古代的政治家,考虑问题确实严密,不服不行。
实际上老朱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乞丐,人家是从黄觉寺出来的游僧,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咱是僧人,咱是下山来诵经施法求布施的。”
但你说他是游僧吧,其实,老朱又不算真正意义上僧人,进入皇觉寺后,主持给老朱赐号“行石”,而在剃度受戒时,发生了一件怪事,燃烧的香在碰到朱元璋的头皮后,并没有发出呲呲的响声,而是自己熄灭了,接连试了好几次,燃香都灭了,朱元璋也就没有受戒成功,主持一看,赶紧把行石的名字撤下了法册。
你看,朱元璋虽然在皇觉寺呆了好几年,但他并没有受戒成功,他能算是个和尚吗?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朱元璋既非乞丐,也不是和尚。

既然朱元璋并不是出生于拿着打狗棍和乞讨碗的乞丐,那他为什么不删改掉这个身份呢?
说句不吹牛的话,华夏五千年,从有皇帝以来,应该没有哪个皇帝比朱元璋的出身更低了吧,就连刘邦好歹还是个泗水亭长呢。
贫民翻身当皇帝,除了老朱,历史上绝无仅有,还有什么事能比这更值得炫耀?
所以,老朱本人没有动过删改的念头,这就不难理解了。没准他还会把他“乞丐”的身份时不时得跟周围的人唠叨几句:“老子当年,……!”

现在哪本小说敢这么写?除了老朱,谁能相信草根能逆袭到这种程度。
尤其老朱这皇帝当的实在是太让人佩服和信服了,文治武功,样样精通,心思细腻而又大局在握。
武的,先是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又干掉了蒙元。这几个主哪个是好惹的?但最终还是败在了老朱的手下。
打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是以少胜多,洪都之战和鄱阳湖水战,真是看出了老朱的帝王气质,从史书上看,老朱手下这批人大都是他自己培养起来的,什么汤和、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蓝玉等等,这个成材率和人才质量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