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广场上看到有人在蘸着水写字,请问他们的技艺达到什么水平了?
地书好的,纸上也写的好,往往地书写的比纸上写的还好,我宝鸡炎帝园每天早晨都有不少人写地书,用毛笔也有用海绵笔的,其中不少高手,有书协的,民间不是书协的也很多,有的已写几十年了,书协的也比不上的也有,他们每天还讨论交流,有规律的生活。
书法的高级阶段才可以称得上是艺术,是以汉字作为审美载体,展现汉字造型美、结构美、线条美的造型艺术。
比如,篆书、隶书、楷书的书体,在整体审美趣味上,具有雄浑、庄重、大气、刚健的特色,还能流露出浓郁的金石味。
行书、草书的笔画延绵婉转,变化多端,给观者呈现出洒脱、奔放、活泼、空灵的审美趣味。

对有追求的书法家来说,通过不断拆解和重组汉字的间架结构,变化汉字的书写法度,把书法当作一门艺术来探索,旨在探索出其他人没有发现的形式美的结构美。在探索的过程中,既是对自我艺术审美水准的提升,又能让自己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样的书法家,无疑是受人尊敬的,历史也能记住他们的贡献,把他们的成就书写在美术史里,受后人学习和膜拜。

书法的初级阶段叫作写字,是以实用性作为目的,旨在写出标准、工整的字体,对这类人来说,写字是爱好,是打发业余时间的一种兴趣,他们的称呼和身份是书法爱好者。
跟那些把书法当作艺术来探索的职业书法家不同,书法爱好者没有野心,也没有实力把书法当作艺术去探索,他们写字完全是为了丰富业余生活。

可以发现,公园里蘸水写字的人,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正好处于退休的年龄,早晨或下午来到公园写字,即发挥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又锻炼了身体,还有助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因此,在公园蘸水写字有百利而无一害。
整体来说,他们写的字居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还谈不上是书法,只能称作是写字。
他们写的字给我感觉有两大特点。

一是从字形上来看,属于“老干部体”,每个字都写得中规中矩,笔画四平八稳,线条的横竖撇捺钩缺乏节奏上的变化。
能看出这些人有一定功底,也花功夫临摹过不少字帖,但他们对临摹的认识有偏差,临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快速掌握用笔技巧后,为脱贴做好铺垫。但他们过于迷信字帖,只知道按照字帖照猫画虎,不敢脱贴写出个性化的字体,导致他们的字体在格调上并不高。

二是字体不耐看,缺乏美感,许多字体不论在结构、造型,还是形态上,都体现出僵化的影子,整体风貌犹如印刷体。
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主要是他们学习写字时过于偏食,只针对一种字体下功夫练习,而忽略了对其它字体的研习和借鉴。
能写好字的人,都善于吸收不同字体的优点,把它们糅合到一起进行重组,最起码这样写出的字体很耐看。
能有时间在广场上写字的人,大多数都是退休下来的老同志了。如果问他们的技艺达到什么水平了?这个不好说,毕竟广场上写字的大爷们,人数众多,水平也参差不齐,大多数都是在写一些工整的楷书或者隶书,也有大爷喜欢写美术字的。
要说这些大爷们水平有多高,不太好说,若说水平都不行,也难说有高手在民间的,没准真有几个高手,但是绝大多数都是自娱自乐而已,谈不上技艺有多高。真正的书法家估计宁愿早上去打打拳,也不愿意拿着海绵笔蘸水在地上写字,毕竟拿着海绵笔写字跟拿着毛笔写字,手感还是差很远的。
最早在广场上蘸水写字的工具都是拖布一类的,但是自从广场字像广场舞一样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很多商家就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于是有人模仿毛笔,创造了这种适合在广场写字的海绵笔。海绵笔头有很多好处,首先吸水性好,其次很有弹性,比纯毛笔更健、弹,又能像毛笔一样写出粗细变化和笔锋来,因此一面世就受到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