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要知道,三国时期群雄的军队,哪一个不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天下局势的变化,他们均是为自己而战,如果实力太弱,早就被消灭吞并了。
并且在三国时期,不管是哪一方阵营,里面均是人才济济,奇谋百出的军师、能征善战的武将,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
这些人在各为其主的混战中,早就练就了一身本领,收拾不了其他群雄和军阀,收拾一个外族,还是绰绰有余的。
这就好比,几个王者级别的高手在对战,岂容一两个青铜的选手在一旁捣乱?
更何况,经历了东汉末年的乱世,导致中原人口锐减,而诸侯和群雄们正发愁去哪里弄点兵源,而在这种时候外族入侵,就相当于主动送上门的大礼包。
所以,不是三国时期的外族不入侵,而是当时,外族要么正给中原的大佬卖命,要么就是正走向即将卖命的路上。
其他的异族,躲都躲不及,何来敢入侵中原,即便是来了,也只是为某一方势力增加点劳动力和人口罢了。
最后再来说说三国时期,镇守边疆的几个将领
辽东的公孙瓒,西凉的马腾,以及拿山越当免费人力资源库的孙权,还有曹操和诸葛亮,这些均在前文已经提过,在此不做赘述。
这里单独说说曹魏麾下的两个“冷门将领”。
第一个是田豫。
田豫最早是跟着刘备混的,但在刘备任豫州刺史后,田豫以母亲病重为由,离开了刘备,并在不久后投奔了曹操。
而在曹操这里,田豫发挥出了一个名将的才能与风采。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代北乌桓反叛,曹操命曹彰征讨,田豫随军,大军初到之际,遭到了乌桓兵的伏击,一时间乱作一团。
情急之下,田豫根据地形,利用战车布置出圆形战阵,并安排弓箭手站在战阵之中,几轮齐射之后,乌桓损失惨重,不得不就此退去。
之后,田豫率兵乘胜追击,不仅大破乌桓军,还捎带着把前来救援的鲜卑军队击败。最终迫使鲜卑首领轲比能只身逃往塞北。
到了曹丕登基后,田豫被任命为护乌丸校尉,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为了抵抗中原政权,便联合结盟,而田豫敏锐的意识到这种联盟对中原的危害,因此,先后采用离间之计,分化了游牧民族的关系。
并且,田豫还多次采取捧一个打一个的计策,将比能、弥加、素利等多个鲜卑人的部落分而击破,最终逐步平定了那些有意反叛的外族部落。
由此,田豫的大名威震沙漠,而他也为稳定曹魏边境,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个则是牵招。
牵招和刘备曾是同学,但最终并没有被刘备所用,而是投奔了袁绍。
到了袁绍死后,袁尚被曹操击败,牵招归顺曹操,并以一己之力,劝服对抗曹操的柳城乌丸退兵,因功被封为护乌丸校尉。
曹丕登基后,考虑到牵招有对抗外族的经验,便派他坐镇雁门郡,担任此地太守。
在此期间,牵招联合田豫,多次击败来犯的鲜卑军,并在在其晚年之际,还识破诸葛亮意欲联合轲比能的计谋,及时阻止了双方结盟,迫使诸葛亮北伐退兵。
正是因为牵招在坐镇北疆期间,令外族闻之色变,因此,在《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就评价他为“威风远振,治边威绩显著”。
田豫和牵招,是三国时期两个并不算太出名的武将,但即便如此,照样能把外族打的满地找牙。
所以,通过他们二人也能看出,三国时期真的是人才济济,在这种情况下,外族根本就没有招架之力,那些中原大佬不主动找他们麻烦,就已经是烧高香了,哪里还有胆子去入侵中原呢?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仅仅在几十年后,也就是司马家族的晋朝建立之后,那些被中原群雄打得跪地求饶的外族,却一个个耀武扬威,在中原大地上横行无忌,最终给中原带来了近百年的黑暗。
由此就可以证明,司马家族究竟是何等的拉胯。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虽说群雄们在中原打成了一锅粥,但外族却没敢在这个时候入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来了基本上等同于送死,并且还给中原的群雄们提供免费的劳动力和兵源,所以为了保命,只能是有多远躲多远,根本不敢来中原霍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