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各方势力风起云涌,稍有不慎便是一场大战,自古以来匈奴都是汉王朝的心头大患,但奇怪的是,在三国时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外敌入侵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少数民族渗入中原造成内部分裂格局的情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究竟是谁在替汉民族驻守边疆呢?
外族分裂割据严重
这种局面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就是外部原因,虽然三国内部混乱不堪,但也形成了魏蜀吴三方割据的稳定状态,再加上中原语言和文化信仰差异并不大,整体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而当时外族由于语言、文化、信仰各不相同,同样也是四分五裂的,由于没有统一的文化,相比于中原王朝来说,少数民族的分裂更为严重,其中有6个部落势力较大,彼此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因此不敢有任何一个部落敢贸然攻打三国,他们也害怕在进攻时腹背受敌。
除此以外,当时外部势力较弱,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外族的土地不适宜耕种,当地以游牧为生,但是相比于粮食来说,牛羊的生产周期要长的多。
众所周知,打仗靠的就是粮草,在这种条件下他们也知道,随意发动战争给本国带来的灾害是任何一个游牧民族国家都难以承受的,好一点的可能会在战争中僵持一段时间,但情况不好的话,很有可能由于战争失败遭受灭族的危险。
思想原因
其次就是内部原因,受汉朝“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三国内部普遍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对外族的态度上非常统一。他们认为打仗是自己内部的事情,和外族不相干,如果因为内部纷争导致外部入境,这可是要背负千古骂名的,也因此他们在对抗外敌的态度上都非常的积极。
虽然三国内部处于对抗之中,但他们从没有放弃对于边境一带的管辖,在平定周边战乱之后,也曾多次派精锐部队镇守边关。
官渡之战后,曹魏的影响力大大提高,在面对外敌威胁上,态度非常明确,从不手软。东汉末,曹操北征乌桓,在如今的辽西建昌一带,一举歼灭乌桓十余万人,并借此机会收复了大片领土,战后曹操大将田豫驻扎在边关,剩下的游兵残勇也不敢造次。
吴国也是如此,吴国所占据的江南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物华天宝。吴国内部也是人才济济,孙权治国有方,周瑜年少有为。这足以震慑附近的小国了,当时有一个国家叫做南越,曾经多次骚扰吴国,孙权立刻就派出大将吕岱南下,这一战不仅平定了南越,更震慑了附近的小国家。
不同于其他两个国家的武力威慑,蜀国则是以德服人,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积极化解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极少发生战争。
在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南征,当时南中一带的少数民族都听说过他的大名,纷纷前来投靠,诸葛亮深知武力打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七抓孟获,得到了南中少数民族的支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前朝奠定的良好局面,两汉时期,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就是北边的匈奴,西汉时期曾与匈奴签订盟约,缔结和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机大汉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况,经济的好转也让军事实力不断壮大,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全方面的反击,匈奴元气大伤。
公元89年,窦宪率兵北征,又一次重创匈奴,此时的北匈奴基本已不复存在了,南匈奴选择归顺,处处以汉王朝马首是瞻。
虽然三国时期中原王朝的势力已经远不如前,但相比于少数民族政权来说,还是要强大许多的,再加上汉朝时期强硬的外部政策让这些周边小国都心有余悸,即使有入侵中原王朝的野心,曾经的战争早让他们大大受挫,难以恢复了。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之所以没有遭遇外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三个国家对于大一统思想的贯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相比于周边小国来说,这三个诸侯国的势力要强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