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战火考验,最终成为我军顶级王牌的队伍只有三个:38军、39军、54军
一、“三十八军万岁”
38军:首任军长李天佑,19岁当团长、20岁当师长的神人,为这支“万岁军”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解放战争的追击阶段,38军从白山黑水一路打到广西边境,解放了上百座城市。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38军更是大放异彩,三所里奔袭战中,38军113师用14小时走完了140多里的山路,比美军提前十分钟进入战场,最终取得了胜利,改变了上次战役中犹豫不决、行军迟缓的问题,彭老总亲自发电报:三十八军万岁!

李天佑(1914-1970)
三十八军“万岁军”的名声也由此打响,成为了整个解放军的头等主力,此后多年38军驻守河北,拱卫首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御林军”,很多指战员都以在38军服役为荣,他们也从这支王牌军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二、三十九军:什么叫打败仗?
相比38军的李天佑和梁大牙,39军军长刘震似乎低调一些,但他的人生经历完美论证了那句话:人狠话不多。
39军的前身比较复杂,最早可以追溯到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然后改编为陕北红15军团,再然后南下组建新四军第十旅,最后是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1949年全军整编番号,改名为39军。
39军的首任军长刘震也是个神人,20岁当团长,25岁当旅长,30岁当师长,指挥志愿军空军打抗美援朝的时候才35岁。
在刘震的指挥下,39军充分贯彻了东总提出的“四快一慢”“三三制”“一点两面”等战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把自己磨炼成了绝对主力。
东北解放战场几乎所有的战役,39军都有参加,而且几乎没打过败仗,是真正的“主力中的主力”,也是东总首长最喜欢的先头部队,凡战必用,用之即胜。
39军参加的著名战役包括: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1947年夏、秋、冬季作战攻势,后来又参加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特别是29小时解放天津,让39军大大的露脸,其步炮协同战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配合作战的华北部队感慨:跟四野的同志们比,我们简直就是游击队……
在49年下半年的战略追击阶段,39军又解放了湖南、湖北、广西的上百座城市,消灭了数十万敌军,这一路行军数千公里如秋风扫落叶,更是大大加强了39军的军事素质。
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后,39军军长由吴信泉将军接任,麦克阿瑟对他的评价是:此人极难对付,像魔鬼一样。
这是因为39军在朝鲜战场创下了多个第一:
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枪——云山两水洞战斗;
第一次攻占敌军首府城市——汉城;
一次俘虏了2500多人,其中800多名美军;
第一次迫使美军一个连投降
等等

刘震(1915-1992)

吴信泉(1912-1992)
三、五十四军:组建晚?听起来很弱?
在我军中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数字越小的部队组建越早,战斗力也就越强,例如红一团肯定强于红20团,第一纵队战斗力强于第12纵队等等。
但也有例外,比如54军
东野是以38开头的部队,如果按照常理排序,54军应该是个二三流的地方部队。
但是我们的领导人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将44军和45军合并,并各取一个数字命名为54军。
这支部队从组建时候就不得了,因为44军的首任军长是邓华,他是除了林、彭、粟三位老总外,唯一能指挥百万大军的上将,在他的手下,本来实力较弱的44军(原东野7纵)在一两年的时间里就跃升为主力部队,其作战和训练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邓华(1910-1980)
45军实力较弱,是由原热河、冀东两个抗日根据地的游击队升级而来的,不过他们的军长黄永胜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老革命,能把一支地方游击队带成主力,获得林总的点头称赞,能力也算不凡了。
54军是44、45两军在1952年合并的,合并后立即入朝参战,军长就是大名鼎鼎的丁盛将军,也就是亮剑中丁伟的原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