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大兵
前言:影视剧《亮剑》是一部经典佳作,虽说不能完全以艺术加工来比照历史,但通过那些大家脍炙人口的桥段引出话题、厘清争议,也未尝不失为“引据大义、正之经典”的一种创作思路…
最近作者就与好几位读者朋友讨论到解放军1955年授衔的话题,故而以《亮剑》中设定的人物来试述一些疑惑之处:
先说张大彪的设定履历,电视剧中已陆续做了明确的介绍——前国民党29军大刀队队长,从北平撤退途中顺道回老家接母亲,结果老人被鬼子杀害,国恨家仇悲愤之下投奔八路军;先后任八路军三八六旅新一团营长,独立团营长、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师参谋长…
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这条任职轨迹倒是颇为合理,不似爽文式地“坐了火箭”,也比较符合现实中的情况,才有探讨的前提。
网上曾有类似的讨论:
以张大彪八路军时期扎实的基层履历,解放战争时期的高级指战员,加上后来的上升空间…55年至少能授个大校,甚至有可能和李云龙一样授少将?
别急,搞清楚这点先要明白当年授衔的参照标准有哪些。
由于55年授衔是人民军队历经了28年的武装斗争后,首次规范化评定衔级,并不是简单的对应职务,还要考虑到历史地位、实际贡献、个人才干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比如有的老红军受限于文化水平一直上不到高级指战员的位置上,但也不能因为人家长期“敲边鼓”、任副职就否定在革命困难时期“老黄牛”的作用,被之后参加革命的“赵刚”、“张大彪”等年轻一代比下去吧?
所以55年的授衔不是简单的“职级对应”或者“论功行赏”,而是对各级指战员的一次综合评定。
首先是1952年全军评级,当时按照实际担任的职务对军委成员以下的干部评为兵团、军、师级,并且每一级分为正、副、准三档,这正是三年后授衔的一个基准。特别是这个“准”级就是考虑到上述的“老资格”与“年轻人”不好一条线拉平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