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个原因,我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过10年的朝夕相处,人早已经把狗当成了家人一般,所以等到它们死掉时,人会非常的悲痛,这个感觉可能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吧。
农村有一句俗话:土狗不能养十年,不然必成精。在陪伴了我16年的土狗离开后,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养过狗。
亲身体会后,我才明白,原来所谓的成精,只是对土狗忠诚度的一种赞美,也是对土狗养了很长时间后,就会慢慢通人性,变得懂事的一种认可。
狗是农村孩子最好的陪伴
记得七岁那年,姑姑送来一只毛绒绒的小狗,满身都是白色。小狗才三个月大,怯生生地蜷缩在姑姑自行车把手上挂着的那只黑色皮包里。
从姑姑家到我家有十几里的路,这一路小狗就是在战战兢兢中过来的。听到我们在旁边说话,小狗从皮包里探出头,小心翼翼地看着这个全新的环境。
那个时候我正是调皮捣蛋的年纪,对小动物一点兴趣都没有,而且手下也没个轻重。看到这小东西如此胆小,而且也只有小板凳那么短,我就伸手去抓他,硬生生地把他给提了起来。
被我这么一抓,小狗更害怕了,“哇哇”地叫了两声,母亲看我弄疼了小狗,训斥我两句,我知趣地把小狗放在了地上,然后就出去玩去了,没再理它。
等傍晚,玩了一天,满身脏兮兮的我回到家的第一眼就看到院子里多了一个小房子,里面放着我以前养兔子时用过的铁笼子,满身通白的小狗躺在笼子的最角落,用惊慌未定的眼神看着我。
小白这个名字还是我们给起的,家里人觉得叫着顺口也就这么叫了。刚开始那几天,小白还是惊魂未定的样子,始终蜷缩在窝里不愿意出来,而我也没有太在意它的存在,正常上学放学。
过了一个多月,小白就和家里人熟悉了,也不再害怕,看到我放学进家门,就拖着铁链子一个劲地摇尾巴,时不时还发出“旺旺”的叫声。虽然每次我都因为一心想尽快写完作业出去和村子里的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懒得去理它,但是它依然如此,而且在我从它身边经过时,还会跳起来用前腿抱我。
慢慢地,小白认家了,晚上也不喊不叫了,拴在脖子上的狗链子也拿掉了。彻底自由的小白每天都在院子里摇着尾巴,跟着我跑来跑去,我出门的时候,跟着我跑很远,每次都是蹲下捡石头把它给吓回去。
从外面回来,只要一进门,小白就摇摇尾巴跑上来迎接我,以往还烦得不行,慢慢就和小白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也愿意跟它一起玩。
我家种了四五亩桃树,一到暑假,我和弟弟就要去桃树地看桃子。没有小白之前,我俩在桃地里待着还挺害怕。带上小白后,心里就踏实了很多。那会小白已经长成一条大狗,站起来和我差不多高。
每个夏天,我们早出晚归,中午的时候还带着大白去河里洗澡,天生就会游泳的大白,乐此不彼地将我们扔出去的拖鞋一次次捡回来,然后伸着舌头喘粗气。
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十分单调,没有太多的玩具,更没有网络科技。小白到来之前,每天都是和小伙伴玩泥巴、打弹珠。而小白的到来,让我的生活突然多了份明亮的色彩。
贪吃一口肉,送了半条命
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吃不了几次肉,也就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和饺子。平时吃饭,根本没多少油水。大白还小的时候,我们吃的剩饭剩菜给它,就能吃个八九不离十。
可是大白长大后,食量变得很大,每天晚上吃完饭,只能用剩下的菜汤拌麸皮,满满的一大碗,虽然味道并不好,但是大白从不嫌弃,吃得很香,还不时传来吃饭的声响。都说狗不嫌家贫,一点都没有错。
然而,狗天生喜欢吃肉,这是改变不了的。偏偏就有人抓住了这一特点,做下伤天害理的事情。
记得那是一个下雪的冬天,路面上积了很厚的一层雪。早晨起来推开房屋门,以往都会跑到门口找我的大白却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