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退休老人加入老年合唱团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是非之地,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我也是忍无可忍,收拾东西就往外走。
“你怎么走啊,还没排练完。”那机器猫追问道。
我懒得理他,继续往外走。
“你这种态度,我要开除你。”牛团长气急败坏地在我身后吼道。
“开除?好大的权力呀,你有这个权力吗?”我转身怒向着牛团长。
“我、我、我——。”牛团长一时语塞。
“我们不图权不图利,来这就是寻找一种爱好和娱乐的,可合唱团有你们这两个绞屎棍在,谁还安得下心来排练。你们俩也不回家照照镜子,何得何能,还真把这什么副团长和声部部长当回事啊,有你们俩在,不用开除了,我自己开除自己,不和你们玩了。”转身我就走出了教室。
我身后跟着也走出来七八个人,其中就包括那两位组长。
“真是忍了他们几年了,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三天后,我接到团长打来的电话,说是团里已不再设副团长一职,男声部群众艺术馆建议让我来担任部长一职。
我婉言拒绝了团长和群众艺术馆的好意,说是要去南海边养老。
这就是我在一个城市顶尖级老年合唱团的亲身感受,两年过去了,但我与其中很多队友仍保持着联系,据说是牛团长自被免职以后,就再也没来过合唱团。那张部长也不再敢用眼白瞧人,从此老老实实地排练,也许不仅仅是被免了部长那么简单。
真是应验了一句话: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江湖。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是退休老人的追求。合唱团是“是非之地”并不奇怪,其它老年人活动组织也都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以下或许是原因所在:
1、退休之后,人的大半辈子思维平衡“失衡”,要重建平衡很困难,因此,老年人不自觉的弱点,特性表现出来,在群体中就隔隔不如,差不多都是如此,这是问题的根源。
2、参与群体活动时,虽然都是为“乐”,而获得“乐”的思路还是有差异,对有些人差异还很大,这种差异就是问题。
3、上面的差异怎么产生的?比如:文化水平,修养水平,人文环境变化的不适应,退休前工作环境的惯性,甚至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等等,都是原因。
4、另外,还有一个较特殊又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一黄昏恋,独男独女在其中这份“任务”绞动这一群体时而波澜壮阔也不反常。
5、还有就是争先恐后,势力型负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老同志们,你们看呢?
2丶√
做到老有所乐,寻找点精神上的安稳,乐趣,无可厚非。发生点小"插曲"也很正常,当然要选好场所,避免或是减少对居民的影响。
出现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件新生事物,我虽然沒有条件(年龄),参加了,但是我非常赞同,认可和支持。我有几个男女退休老同志参加了这种活动,每天都其乐融融。通过这种活动,认识,交往了不少朋友,少了不小烦恼,增加伙伴之间的正常交流,使原来"八杆子都打不着","老死不相往来"的"莫生"人,因为爱好而走到一起,发挥着各自的水平,有时还互相交流些体会,经验,使演唱水平进一步提高。
具我观察这些合唱团中不仅光是退休的老年人,有些年轻的歌唱爱好者也"参杂"其中,並吸引了周围不少的居民观看,增加了社会的和谐氛围。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也是这部分老年人扩大活动项目,充实文化生活,发扬各自爱好的一种方式,应该得到支持。
什么事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待,在合唱团中也有"一见钟情"者,可能造成些矛盾,但这毕竟是少数,他(她)们会慢慢自已解决的。不参加老年合唱团就不发生这样事吗?另外就是选好场场,尽量离居民区远一些。到公园,广场比较好,社会就是这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些人愿意到人多的地方说说话,啦啦呱,听听歌觉得很享受,但有些人喜欢静,这也不是"毛病",这些都要适当注意。因此,好事办好才能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