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军事能力比麦克阿瑟强?杜鲁门为什么要换他去朝鲜呢?

之所以选择李奇微,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他是接替因车祸丧命的沃克的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身处朝鲜战场的李奇微对战场局势比较了解,便于接手。更重要的是第二点,李奇微这个人是传统的职业军人,坚守“军人不得干政”的铁律。在李奇微的任期内,一切军事行动都是围绕美国最高层的战略意图展开的,李奇微只负责具体战术层面的问题,从不干预、倒逼战略决策层——“让我进攻,我就想办法发动最强有力的进攻;让我撤退,我就想办法安全地撤退……”而这,正是杜鲁门和国会山上的“老爷”们最愿意看到的。

综上所述,杜鲁门之所以用李奇微换下麦克阿瑟,并不是因为李奇微比麦克阿瑟的军事指挥能力更加出众,而是因为李奇微比麦克阿瑟“听话”!当然,军事指挥能力出众是必须的,作为二战名将之一,李奇微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否则杜鲁门也不可能看上他,不是吗?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李奇微的性格因素,这个人是传统美国职业军人,没有麦克阿瑟那些“臭毛病”,可以更好地贯彻美国最高决策层的战略意图。除此之外,熟悉战场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李奇微原本是美国陆军副参谋长,负责过战争全局的战术把控;又接替因车祸身亡的沃克出任了美第八集团军司令,熟悉朝鲜战场的环境,用他接替麦克阿瑟可以以最快速度进入状态。

历史真相是,早在韩军和美第八集团军被人民军赶到洛东江一线时,美军高层就有遣李奇微入朝的动议,以替换当时的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那还是1950年的8月间。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巴顿将军曾经的部下,“虎头狗”沃克在作战中的勇气可嘉,但机敏度远远不足,属于那种直来直去正面硬刚的悍将,然而在地形多山的半岛战场上,美军的战术发挥极不理想,不过李奇微婉拒了这项任命。

(李奇微中将)
作为二战时期欧洲战场的同僚,李奇微顾忌这么干会有损声誉,也会让沃克非常难堪。然而在志愿军发起的第二次战役中,沃克稀里糊涂翻车挂了,这个障碍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1950年的最后几天里,在几乎不存在第二个候选人的情况下,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中将走马上任,出任美军在半岛最重要的地面部队职务: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所以要注意,问题中是存在暇疵的,李奇微最初赴朝并非接替麦克阿瑟的职务(老麦的总部在东京),而是就任麦克阿瑟辖下的集团军司令。
志愿军入朝参战时,美军在朝鲜有两大陆军作战单位,即西线的第八集团军(辖第1军和第9军)和东线的第10军(首任军长阿尔蒙德是老麦的参谋长),分别对东京总司令部负责,因此李奇微甚至都不是所有美军地面部队的总司令,不过第八集团军兵力最多、压力最大,司令官份量也更重, 那为什么会选择李奇微呢?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方方面面”他都是最合适的。

(第八集团军司令任上)
第一,李奇微曾经与麦克阿瑟有过交集并深得后者欣赏。
这一点很重要,毕竟第八集团军隶属于“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而那个70多岁的五星上将眼高于顶,甚至不把参谋长联席会议放在眼里,一般人就任此职,很难得到麦克阿瑟的认可和支持。而早在李奇微担任西点军校上尉教官的第二年(1919年),校长就换成了麦克阿瑟,所以两人属于老相识,1930年李奇微还担任过菲律宾总督顾问,而麦克阿瑟时任驻菲美军司令,二战后也曾经在亚洲成为过上下级。
因此麦克阿瑟对李奇微那是既了解也认可,李奇微赴朝就职前当然要先到东京拜谒总司令,而麦克阿瑟给予了他完全的信任和权力下放,这也是李奇微得以施展拳脚的重要保证,否则的话,仅仅放弃汉城一节,弄不好李奇微就得成为背锅侠。1951年4月,当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职与李奇微进行职务和工作交接时,曾经当面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