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古代兵书上一般都强调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那么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会出现各种长驱直入的战例呢?总的原因就是我们找到了解决后勤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战略转移,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能成功,是因为我党领导的是人民战争,以人民为依托进行军事斗争。这在古代是没有的,古代的军队作战,必须依靠自身粮草辎重来生存。
比如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蛙跳夺岛作战,美军之所以敢跨越日军防守的岛屿,是因为美军已经完全拥有了制空权,空运部队可以随时对进攻部队提供后勤空投补给。而古代军队作战,肯定没有空运这种手段,后勤补给必须经由水陆运输,而水陆运输就需要考虑被敌军切断的可能性。
所以兵法云:以己之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如果孤军冒进,而把自己的补给线暴露在敌军的打击范围内,那么就随时会被敌军切断补给而败亡,这不是取胜之道。
这个问题我也曾想过,因为我童年的家乡在山西宁武县,就是宁武关,当年闯王李自成出潼关过黄河第一个目标就是攻取宁武关,而且是一连几个月的攻城,结果死伤将士七八万人,至使李自成灰心丧气,准备打道回府可终于等到了最后的机会,一举拿下宁武关后,吓的北京门户的宣化关守敌投降,李自成顺利进入北京,皇帝吊死,明朝灭亡。
我曾经就想过,既然打不下宁武关,为什么不绕路去攻宣化呢,今天看来打仗也得一战一战的打,消不一个少一个,如果不坚持下来宁武关拿不下来,宣化守敌也不会闻风丧胆的逃跑。
谢谢邀请!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现在的社会状态是日行千公里,早晨在北京城里吃油条,下午就可以在广州“小蛮腰”看个夜景,那速度是相当的快,哪像古代,送个六百里加急文书都要选宝马良驹,中途还得换好几次。用现代的目光看古代的事情,是不是觉得古代人儍,攻打城池都费劲的,要是搁现在,早就一发炮弹炸开了,最起码也会有个二营长的大炮。可是那是古代啊,哪里去找这些先进的武器?在古代,既然有些城池这么难打,不会绕开去打下一座城池吗?绕开,说起来很轻松,可是放在古代,那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关于这个问题,俺要讲三点。
第一点:费劲心思建造的城池,哪能让你轻易绕过去
古代设计建造城池都是建造于交通要道上,或者依山傍水,或者立在悬崖峭壁旁。士兵队伍庞大,必须要一条大路才能通过,不攻下眼前的城池,基本就没法绕道前行。而且,既然位于交通要道上,不拿下这座城池,你怎么能够过去呢?除非有飞机。
第二点:没有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事,还真绕不过去
古代的城池要么比较分散,要么是距离较近,相互照应。在攻打一座城池之时,有时行军的路程就要耗时一、两个月,这时已经是人困马乏,只能一鼓作气攻城,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一鼓作气不能攻下的话,士兵们的士气都没有了,更别说是行军了,到那时,绕开难攻的城池,再去攻打别的城池,没有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事,还真是绕不过去。
第三点:人家断了你的后路,你到哪里去讨饭啊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古代行军打仗的重中之重,在路上你又没地方去讨,一般计划攻打一座城池的时候,基本都计算好了必需的粮草。如若发现攻打的城池难攻,想要改道的话,到哪里去讨粮草呢?再说了,就算绕过去了,后来的补给有被人家给劫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