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为什么不绕过城池?”
请恕冒昧,怎么总感觉这是个伪命题呢?
咱们举“古人打仗”的几个著名战例吧。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打过的大仗。第一,与炎帝,应该是炎帝部落,“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战于阪泉之野”,不是攻城吧。
第二,“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也不是攻城吧。
往后说。
周武王伐纣,战于牧野,仍然不是攻城。
秦赵两国“长平之战”,同样不是攻城。
曹刿论战所说的齐鲁“长勺之战”,亦不是攻城和守城之战。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在河边败给了楚军。
项羽“破釜沉舟”,也是在水边胜了秦军。
刘邦项羽的“垓下之战”一定与攻城守城无关。
“赤壁之战”发生在江上。
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也不是简单地绕不绕过城池的事情。
不必再多举。总之,古代战争不胜枚举,其中有不少的确是“攻城略地”之战,但还有更多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的战例。
中国古人对于战争,是有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认知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孙子兵法》。
其《始计篇》载:“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又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其《谋攻篇》载:“孙子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fen)辒(yu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看到了吧,孙子,把攻城列为战争不得已的最下策。
他这个思想,历来被中国古代真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继承,酒囊饭袋除外。
所谓“古人打仗不绕过城池”,大概就是“小说家言”和“说书者语”,当不得真的。
游牧民族袭扰中原,是另外一回事。因为这一类的战争目的是掠夺财富,而财富大多在“城池”中。
古代打仗常常是一城一寨的稳扎稳打,少有避开坚城,绕道攻取下一座城池的例子。如果绕开也会选择以优势兵力先围住此城,比如三国时期钟会伐蜀,久攻汉中重镇汉城、乐城不能下,进而重兵围城,绕道夺取阳安关口。从此也能看出,古代战争中,一般不会对眼前的城池不管不问的绕开,这其中包含着一些原因,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城池选址
“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
古代城池的选址是很讲究的,古籍中也能查到古代都城选址的一些硬性要求,大多城池也与都城选址的这些要求大至相同。地理地势的条件和水源水系的条件是城池建造的重要因素,所以古代城池往往建立在交通要塞之处,有险则要倚险,如山川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