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死后在墓碑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而不写“魏王之墓”?他内心还是向往做一个治世能臣吗?
在南北朝时期,曹操的墓地虽然破败不堪,但具体位置依然清晰可见。到了唐代以后,这个墓葬继续存在于公众的视线之内,唐太宗李世民从洛阳出兵亲征高丽,途径邺城时还进行祭拜并且作了《祭魏武帝文》:
昔汉室三分,群雄并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匡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立忠履节,爰在於斯。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五十启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在北方兴起,不断向南侵犯。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赵宋王朝将三国的刘备视为正统,而曹操则开始受到贬抑,评价趋于负面。
一场“靖康之耻”,不仅使得宋钦宗和宋徽宗沦为了笑柄,也使得北宋变成了南宋,从此只能在江南偏安一隅。赵氏皇族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对曹操的贬抑越来越严重,终于演变成了一代“奸臣”和“国贼”。
既然成为了“奸臣”和“国贼”,那曹操的墓葬便成为了是非之地,所有的地上设施都荡然无存,具体位置也逐渐成谜。同时,为了符合他“奸诈狡猾”的人设,“七十二疑冢”的提法从此开始出现,而且被越传越悬。
1998年4月,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村民徐玉超起土时,竟然挖出了一块名叫鲁潜的墓志铭。经查,此人是后赵时期的正三品官员,其中明确记载:
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根据当地村民的推论,其中的“墓”应该是指曹操的墓地,大致位置就在西高穴村附近。不过,经过多次的挖掘和勘察,始终都没能找到准确的位置,此事也就被不了了之。
到了2006年冬,随着狗年春节将至,西高穴村的所有村民都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中,家家户户都在张灯结彩。突然,村外传来了一声巨响,但很快就淹没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竟然没有任何村民出外去查探。
直到开春以后,当地村民纷纷引水浇灌自家的耕地,竟然在田间发现了一处新开的大洞。由于河南地处中原地区,地上地下都存在着大量文物,大家很快推断出这就是春节期间那声巨响所炸出的盗洞。
此事很快被上报到河南省文物部门,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潘伟斌立即带队赶到现场,亲自下到墓室内进行勘察。经过初步断定,他认为这是东汉时期的墓葬,而且墓主人的身份非常高贵,最起码也是王公一级。
建国初期,由于政府缺乏文物保护的意识,许多墓葬甚至皇陵都遭到了不科学的挖掘。因此,在万历皇帝明定陵的惨痛教训后,逐渐形成了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的政策。
2008年,河南警方抓获了一个盗墓团伙,还缴获了一块精美的画像石被证实出自西高穴村的这座古墓。为了保护墓中的珍贵文物,文物部门申请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终于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批准。
随着考古挖掘工作开始,这座东汉古墓逐渐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也揭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该墓采用了“甲字形”结构,整体坐西向东而建,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砌墓,主要由墓道、前室、后室和侧室构成,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很显然,比起动辄数千数万平方米的古墓来,这里显然是有些“寒酸”。
由于构造简单,由于防盗简陋,该墓已经在近两千年来多次被盗掘过。幸亏,仍然还残留了一些随葬的物品,比如银器、铜器、玉珠、水晶、陶俑、石圭、石璧、铁甲、铁剑、铁镞、玛瑙、石枕、石牌和遗骨等。
在这些出土文物中,以刻铭石牌和刻铭遗骨最为珍贵,分别是“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而且,在警方追缴回的一件石枕上,还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的铭文。以上这些,将墓主人锁定为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