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科举考试不像今天的学制教育考试,都是千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的,是很难很难的,但却是寒门学士唯一的进阶渠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是到了清代,考到满头白发仍然是个“童生”的不乏其人。四五十岁中进士,人们并不觉得他年龄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

科举考试与我们今天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博士考试有类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今天的中小学、大学、硕博考试,只是纯学历学位的确定,与个人社会地位职位毫无联系。但科举考试就很不一样了,既能体现一个文人的学历学位水平,又与文人的社会地位职位密切相联。文人们一旦中举,其社会地位可谓一步登天,官职俸禄、各种优惠待遇就会纷至沓来,本来让人看不上的穷酸秀才,一朝中举,那就是身价百倍,更别说举人再高中进士了。因此古时候“金榜题名时”就被称为人生四大快事之一。
综上所述,如果只谈学历学位,那秀才就相当于今天的中学生,举人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进士则相当于今天的硕博生了。

大略看:
秀才——按等第相当于初、高中毕业生;
举人——按等第相当于大学专、本科毕业生;
进士——按等第相当于硕士、博士(含成就大的博士即博士后);
状元榜眼探花,作为进士,是佼佼者,相当于也是有大成就的博士,院士之类的,或获得过重要国际大奖的某学术领头人及高等级专家。(大略而已,不必斤斤计较。)
首先,提问者的这个排序本身就是错误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可能这么排序。状元、榜眼、探花本身就是进士,指的是进士中的前三名,也称“一甲赐进士及第”、俗称“三鼎甲”。因此,把进士与状元、榜眼、探花摆在一起排序,本身就是错误的。再就是秀才应该排在举人之前,因为在古代只有取得了生员(即俗称的秀才)资格之后才可以参加乡试、考举人,乡试考中之后才能成为举人。现而今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中举”一词,其实就是源自于这里。

清朝的科举考试程序是这样的……读书人首先要参加县试和府试、考取童生资格,然后才能去参加由各省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试、考取生员资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只有考取了生员资格之后,才能够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如果没能考取生员资格,无论您多大年纪、哪怕是年近耄耋,也只能叫童生!并不是说,只要是个读书人就能叫“秀才”,古代的秀才是要考的。

生员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之后即为举人。理论上,只要是考取了举人,便有了跻身官场的“门票”。举人是可以直接出仕的,但必须等朝廷放名额、如“大挑”等等,如果朝廷不放名额,那举人就只能在家候缺。当然,也不是白等,朝廷会定期给举人发放生活费,而且举人还可以享受免税、免徭役、见官不拜、有罪不得上刑等很多特权。一些在家候缺、但又想要尽快跻身官场的举人往往会选择先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僚,以期获得赏识而“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如晚清时期的重臣左宗棠走的就是这条路。

除此之外,在每年乡试的“落榜生”中,朝廷还会择优录取一些成绩尚可的考生入国字监深造,称为“副榜贡生”。经国字监深造并考核合格之后,这些副榜贡生的待遇参照举人给予,理论上也是可以直接出仕的,但同样要等朝廷放名额。像清朝著名的“于青菜”于成龙,走的就是副榜贡生这条路。因为于成龙身处清初,清廷人才缺口很大,他虽为明朝的副榜贡生出身,但清朝也予以认可了,而且在国字监深造并考核合格之后便被直接外放了知县!要是搁在晚清时期,恐怕就没这么好运了。晚清时期,因为冗员太多、人员过剩,连一些进士都得回家候缺,就更别说是举人和副榜贡生了……而且,一般情况下举人、副榜贡生出仕的起点要远低于进士,后期的升迁也要比进士慢很多。当然,像于成龙、左宗棠之类的“特例”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