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死了那么多人都土葬,为什么没感觉有那么多坟墓?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如果出了“五服”,就要另外找个地方埋葬,而房子里住过三代人以后,也就会搬离到别的地方,而绝大多数人清明扫墓,也只限于五服之内,再往前的就没人知道。
这也是很多坟墓消失不见的根本原因,而我们家当时就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情。

我五岁那年,农村整体规划,所有的旧房子都要拆掉重建,我们家也不例外,可是就在拆房子挖地基的时候,在东边两间房子的地下,竟然挖出来一口棺材。
这可是一件很晦气的事啊,可是我父亲怎么也想不明白家下面怎么会有坟子,因为在建这个房子前,爷爷还专门请了能人帮忙看过,当时能人说我们家选的位置风水宝地,所以才建的。
至于当时为什么没有发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建的是土房子,没有地基,只是在贴着地的地方摆放了石头而已。
由于当时建房子没有管理,村里的人其实都是自己去选一块地,只要村长点头就能开建,却没有想到躲防万躲,我们家还是没有躲开别人的墓地。

挖出来棺材本就晦气,但是也不能随便动棺材,所以父亲请来了村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老人看完以后说:“你家换个地方吧!这里是人家的地方。”
听完以后,父亲苦恼地说:“造孽啊!躲都躲不开啊!”
既然老人说让我们换地方,我父亲也只能去找村长另外申请了一块地皮,在此之后,父亲给那口棺材烧了些纸钱,希望“他”不要计较我们的打扰。
虽然不知道挖出来的是谁家的祖坟,但是通过这件事,体现了“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的意思,也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早前土葬的很多,为什么却没有看到坟墓的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农村,大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但是亲人也有远近之分,怎么判断亲近的远近呢?

很多老人就会说:“如果出了五服,就感觉没有那么亲近了。”
那么,老人说得“五服”是什么意思呢?
农村所谓的“五服”,指的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体系。
当然,关于“五服”的说法有多种多样:
“五服”说最早见《尚书·禹贡》: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靡,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从畿服重地到藩属下国逐层管理,兼举文教武卫,声教讫于蛮荒,这体现了华夏王朝历来的治国思想渊源。

这段话简单可以概括为:
王四周各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甸服;
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叫侯服;
侯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是绥服;
绥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要服;
要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荒服。
通过上面五服可以看出,离王城越远,人际越荒芜,但是还都在王城的管理范围内,一旦出去五服,就是别国的领域。
当然,如今我们不再是这样的分类方法,我们目前是按照亲疏关系进行定义五服的,也就是现今老人常用来说的几辈人的意思。

我老家是这样定义五服的,从自己开始推算,依次是父亲、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这五代人为“五服”之内的同族宗亲。
不过也有的地方是从自己往上到爷爷辈,往下到孙子辈算五服的,每个地方或许都不一样。
一般在五服以内的话,无论怎样,都会知道五服内的亲人埋在什么地方,而像我们家挖出来的棺材,就是过了五服以后,成为了一座无名坟墓,如果不是我们家拆建的话,他将永远埋在地下,无人可知。
那么“人过五代另起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