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饮食文化纪录片《鲜活生活史》于5月10日在CCTV -9纪录频道落幕。本片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四位著名作家笔下的时代话语和影像,从生活的角度重塑历史形象,展现美食的创造与传承,解锁舌尖上的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鲜活的历史》自开播以来,以其高度的文化自信、浓郁的乡土风情、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备受好评。不仅收视率亮眼,人气和口碑也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刷新了观众对美食纪录片的认知。该纪录片以四大著名作家和美食的史料和作品为素材,既实现了史实与诗词的有效结合,又打破了纪录片与影视表达之间的视听语言壁垒,营造出跨越时间空的沉浸感。可谓是一部有料、有剧、有视觉的“人文美食影像教科书”。
原来你是这样的“先生”
《鲜活生活史》遵循“见人、见文、见食、见细节”的创作原则,以“文学界的饕餮之徒”为切入点,深度挖掘美食制作的横切面和美食传承的竖线,共同探讨文学巨匠与时代的碰撞,文化与美食的交融之路。
在节目中,鲁迅被评为“爱吃甜食的战士”。他吃了大量的零食,包括糖饵、柠檬糖、葡萄柚糖、丁丁糖、葡萄干、羊汤、蛋糕等。而且,从1912年到1935年,他看牙、治牙多达75次。30岁的时候,真牙只剩5颗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拿笔当枪使,成为全民偶像。
苏轼虽然在为官上“高开低走”,但却在饮食和文学的赛道上创造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传奇。在苏轼现存的所有作品中,有1212部作品,涉及食粮、饮食。与吃有关的诗词有50多首,全国各地以东坡命名的菜肴有60多种。
《鲜活的生命史》不仅通过美食和文化生动诠释了文学巨匠的生命跨度和情感能量,还通过环环相扣、生动传神的叙述为观众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人物生活和饮食文化知识体系。眉山苏三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国寿司研究会副秘书长刘清泉说:“纪录片借助‘文艺美食家’——白居易、苏轼、曹雪芹、鲁迅,介绍中国的‘名人料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 "
当然,《鲜活的生命史》也沿袭了文学巨匠在美食领域留下的印记,聚焦饮食的传承与变迁,让观众在岁月的流转中找到历史与自己的关联,找到古今互动的话题。比如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提到的茴香豆,就成了一方水土的“代言”。苏轼先生独创的烤生蚝,经过各种调料的加持,味道更加鲜美,在网络名人中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鲜活生命史》以温故而知新的创作思路,对食物进行了跨时空的对话:前人对食物的创造是生命的希望,人民对食物的改造是舌尖上幸福的守护。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包罗万象的饮食文化底蕴,也为观众在这次美食文化历史之旅中增添了更多不一样的乐趣。
古今对话是新的。
鲜活的生命史,以青春的视角和青春的表达,呈现出一首“古今协奏曲”。在纪录片中,四位绅士化身为旅行者表达对当前饮食变化的看法,突出了“视觉化”的呈现,不仅让演员和观众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也通过互动在无形中促进了饮食文化精髓的传播。
比如笋干肥肠烧鸡这道菜,当大厨觉得“白居易要是换到现在这个年代,一定会爱上笋干肥肠烧鸡这道菜”的时候,节目的画面就完全不一样了。白居易捋着胡须出现在舞台上。他说,“确实如此。如果我能尝尝这道菜,我一定会喜欢的。”
解说也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鲜活的生活史,用看似感性却又理性的主观讲述方式,拉近了古人与观众的距离,让年轻观众有了更强的代入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凌志称赞:“鲜活的生活史,信息量大,趣味性强,温暖人心,是一部新时代的鲜活的人文电影。”也是出自《红楼梦》中记载的美食,比如珍珠老蚌,肉锅菊花酸菜炉,豆腐皮包子等。,让观众得以一窥曹雪芹的生平、情感和精神世界,透过短短48年的人生,看到他对生命的积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