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是防汛后续工作的重中之重。连日来,河源市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截至15日,河源市自然资源部门已出动1937人巡查地质灾害,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501处,组织转移群众3257人。
河源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强降雨过后,土地和山体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滞后。因此,雨后2-7天仍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雨势逐渐平息后,市自然资源部门坚持以防灾避险为首要任务,派出工作组深入各县区开展雨后拉网式巡查,指导当地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对城镇、农村居民点、学校、旅游景区等人员集中区域以及削坡建房的山区进行全面细致的地质隐患排查,不留死角、盲区。
构建“人防+技防”防治模式是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市自然资源部门加强群测群防,组织群测群防人员开展“三查”,即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及时提醒受威胁人员做好风险防范和转移准备。另一方面,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全市基础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力量,实现每个县自然资源部门都有一支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服务支持。
此外,河源市自然资源局提醒,强降雨期间,群众应主动增强避险意识,提前撤离危险区域。削坡建房的居民要“住上或住下,住前或住后”,避免生命危险。在强降雨期间和雨后5-7天,滑坡和崩塌频繁发生。广大群众要深刻认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滞后性。严禁擅自返回住处,经评估符合安全条件后方可返回。密切关注山体变化。居民返回住处后,要密切关注山体变化。严禁擅自清理房前屋后的土方和沟渠,防止山体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并在出现险情时组织撤离。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山体的薄弱带滑动的现象,民间也称之为“走山”。80%以上的滑坡是由强降雨引起的,特别是在大雨或雨后的一段时间里,土壤被软泡沫浸泡。汛期遇到滑坡险情怎么办?互相了解一下。
1.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向与滚石或滑坡方向垂直的两侧逃窜,尽快在周围寻找安全。
2.当无法继续逃生时,应迅速扶住周围的树木等固定物体。
3.在坚固的障碍物下躲避,注意保护头部,千万不要将避灾地点选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
4.滑坡停止后不要马上回家查看情况。山体滑坡会不断发生,如果赶回家,可能会被二次滑坡侵袭。
5.立即向政府相关部门或单位报告灾情。及时报告对于减少灾害损失非常重要。
来源:河源日报
记者:梁曲元通讯员:罗
作者:梁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