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银川5月17日电(记者李佩珊)北方又到了韭菜收获的季节。铲一把韭菜,细细剁碎,拌上鸡蛋,包在饺子或韭菜盒子里,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这几天温室里的工作不像冬天那么忙。来我们家娱乐,一起做‘韭菜宴’。”5月17日,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名、优、新农产品的宁夏银川市灵武市郝家桥镇上滩村村民张文霞,向邻居发出了邀请。
上滩韭菜种植区靠近毛乌素沙漠,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地含硒丰富,蔬菜保质期长,不易腐烂。因其叶宽大厚,味道鲜美,保鲜期长,当地村民大规模种植韭菜,每亩地收入超过2万元。上滩村的韭菜产业成了沙漠边缘的“绿色银行”。
那天,张文霞的房子外面有一股韭菜的味道。韭菜盒子,凉拌韭菜,韭菜炒牛肉,韭菜饺子...一桌丰盛可口的“韭菜宴”端上了桌。饭桌上,大家一起品尝美食,互相交流制作技巧,不时讨论今年韭菜的种植情况。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对于家家种韭菜的上潭村村民来说,韭菜不仅是增收致富的途径,更是生活的必备菜肴。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郝家桥镇上滩村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设施韭菜生产基地,周边的竟陵南北村、大泉村、兴旺村等7个村辐射成为设施农业村。韭菜种植面积3万亩,2021年产量2万吨,产值1.3亿元。
“农闲的时候,我们会过来串门,互相交流种韭菜的经验。他们的小花园整理得非常好,我也很兴奋。我想建一个像他们那样的小花园,在那里我住得很舒服,感觉很幸福。”马女士说。
一桌“韭菜宴”,一份邻里情,韭菜宴活动也成为上潭村不断改善邻里关系的一部分。据了解,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上潭村通过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文化长廊、小微广场两个文化舞台。同时,依托“韭菜节”等活动,开展了当地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四合院”的出现,在全村营造了相互学习、相互攀比、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