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基层年轻干部“心态老化”
最近《半月谈》的一篇文章指出,一些基层年轻干部年纪不大却有“老同志”的心态,工作状态慢慢吞吞,敷衍塞责,慢热,套路化,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推波助澜。他们认为这和高压工作环境是一样的。
年轻干部是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如果他们的积极性不够,投入不够,甚至早早“躺平”,就很难有效推动基层工作。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基层年轻干部建功立业、甘于奉献。如何防止基层年轻干部的“心态老化”,防止他们“未老先老”地埋头苦干、盼退休,成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基层治理需要年轻人,基层治理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基层年轻干部之所以“心智老化”,与压力过大、动力不足、能力不足密切相关。“上面一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管理复杂,基层工作琐碎,基层干部责任重大,自上而下的问责压力往往让他们喘不过气来。这使得一些基层年轻干部思想陈旧,工作热情不高。同时,刚性约束、职务职级并行等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使得基层年轻干部的仕途前景无望,“多干少干”也助长了“平躺”心态。此外,基层干部缺乏培训晋升机会,普遍面临“技能荒”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态度,比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治理人才培养使用,促进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因此,选拔、培养和任用基层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让基层年轻干部充满青春活力,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让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落实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和保护基层年轻干部,使他们在工作中保持年轻人应有的主动性、冲劲和锐气。年轻的基层干部在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满腔热情,干劲十足,但是僵化的问责制会让他们望而却步,不敢在工作中尝试或冒险。保护基层年轻干部的积极性和活力,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灵活的问责制度和包容宽松的创业环境,让他们在基层工作中永葆青春。
要巩固基层减负成果,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破除形式主义。各种自上而下的重复检查和督察,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无暇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中的获得感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要让基层年轻干部从繁杂的形式事务中抽身出来,开展更多有意义、有实质意义的服务群众的工作,增强他们对工作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要为基层年轻干部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养精蓄锐,实现自我提升,学会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解决问题,提高基层工作效率。要加大对基层年轻干部的资源配置和职业发展机会,让他们对工作更有期待,相信依靠扎实出色的基层工作,可以大踏步前进。同时,也可以探索建立动态调整、与绩效挂钩的薪酬管理机制,增强他们的工作动力。
(作者马良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