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肥5月18日电(记者吴兰)记者18日从安徽省气候中心获悉,近60年来,安徽气候持续变暖,春夏明显提前,秋冬明显推迟,夏季日数明显增多,暴雨日数明显增多。
为增加公众对安徽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更好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安徽省气候中心自2014年起每年编制《安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揭示1961年以来安徽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影响。
18日发布的《2021年安徽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显示,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一致上升趋势。从1961年到2021年,该省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22℃,平均最高和最低升温速率分别为0.21℃/10年和0.30℃/10年。
其中,2021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偏高1.0℃、1.3℃和0.8℃,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国庆期间(10月1日-7日),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热;冬季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第三高,全省61站达到强暖冬标准。数据显示,安徽省年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和梅雨量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其中20世纪60-70年代和21世纪初至10月初年降水量偏少,2014年以来总体偏多。
从暴雨日数来看,1961-2021年,安徽省年均暴雨日数增加明显,增加率为0.2天/10年,尤其是江南地区,增加率为(0.4 ~ 0.6)天/10年。
生态环境变化总体是好的。安徽省可利用降水资源量呈阶段性变化,皖南山区涵养水量大幅增加。1961-2021年,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可利用降水资源无明显变化趋势,以周期性变化特征为主。从2000年到2021年,皖南山区节水量大幅增加,每10年增加42.1亿立方米。其中,2021年淮河流域可利用降水资源量偏少32.4mm,长江流域偏少90.1mm,新安江流域偏少215.2mm大别山涵养水源少9.5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