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甘草泻心汤证之第158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甘草泻心汤证之第158条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二、太阴病
三、部证
2、甘草泻心汤证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素患胃扩张或慢性胃肠炎之人,往往舌上苔厚而大便难,值其人新感伤寒、中风,医惑于厚苔、便难而误下之,则胃机能愈伤,扩张愈甚,内陷之邪热乘之,而下利无度矣。谷不化,(《外台》作水谷不化)非谓下利淸谷,谓消化力衰弱之甚耳。若下利清谷,即宜四逆汤,非泻心所主矣。误下后,胃肠之炎症愈剧,故下利日数十行。水气流走,故腹中雷鸣。时或上逆,故干呕。表热内陷,故心烦不得安。医以为病不尽而复下之,痞则益甚。此非热结糟粕之硬满,但以胃机能衰弱,邪热挟水饮而上逆,故使痞硬也。治胃扩张、胃肠炎之痞硬,宜泻心汤。今下利无度,干呕、心烦,则证颇急迫,故于半夏泻心方中增甘草之量,作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慝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林亿谓本方当有人参,是也。《金匮》狐惑篇有人参三两。《千金》第十卷狐惑门泻心汤,兼治下痢不止,腹中愊坚而呕吐、肠鸣者,其方即半夏泻心汤。注云:仲景名半夏泻心,要略用甘草泻心,《千金翼》第九卷太阳用陷胸门引此条。方中云,一方有人参三两。《外台》第二卷伤寒狐惑门泻心汤,兼疗下利不止,心中愊愊坚而呕,肠中鸣者,即本方,而有人参三两。此皆本方有人参之明证,若无人参,无以振起胃机能之衰弱,即无以止心下之痞硬也。
《伤寒六书》云:动气在上,下之则腹满、心痞、头眩,宜甘草泻心汤。
《张氏医通》云:痢不纳食,俗名噤口,如因邪留胃中,胃气伏而不宣,脾气因而涩滞者,香连枳朴橘红茯苓之属。热毒冲心,头疼心烦,呕而不食,手足温暖者,甘草泻心汤去大枣易生姜。此证胃口有热,不可用温药。
《方极》云:甘草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心烦不得安者。
《方机》云:下利不止,干呕心烦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者。
《类聚方广义》云:此方不过于半夏泻心汤方内更加甘草一两,而其所主治大不同,曰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曰干呕、心烦不得安。曰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金匮》狐惑篇之文),此皆急迫所使然,故以甘草为君药。
又云:慢惊风有宜此方者。
《方函口決》云:此方主胃中不和之下利,故以谷不化,雷鸣下利为目的。若非谷不化而雷鸣下利者,理中、四逆所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