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54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之第154条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1、纲领证
1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元坚云:此邪热乘误下之势,入而著心下以为痞者,唯其无饮,故按之濡。“脉浮血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盖言此证也。痞证因饮结者,必云痞硬,此并云濡,以为其别。且气痞之称,似言但是热结,而非饮结。
山田氏石:“其脉关上浮”五字,后人所掺。何者?脉分三部,仲景氏之所不言,况浮而用大黄乎?刘栋以为衍,是也。
渊雷案:
此胃炎之但痞而不硬,亦无痰饮者,即前条所谓气痞。脉浮当是脉滑,旧说滑为食滞,其实即胃炎之实者,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扬,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渊雷案:
诸泻心汤皆芩、连合用,《千金翼注》亦云此方必有黄芩。《金匮•惊悸吐衄篇》之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东洞《类聚方》:谓煎法当从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之法。《药征》谓黄连旁治心下痞,黄芩主治心下痞,然则此方当有黄芩,即《金匮》泻心汤也。
下文所引用法、治验,皆三味之方,其用二味者,细字注明之。
《肘后方》云:恶疮三十年不愈者,大黄黄芩黄连各三两为散,洗疮净,粉之,日三,无不瘥。
《千金方》云:巴郡太守奏三黄圆,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有四时加减法从略)。
渊雷案:
今验结核病,颇有宜本方者。
《外台秘要》云:《集验》,疗黄疸身体面目皆黄,大黄散,三味各等分,捣筛为散,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亦可为丸服(《千金》同)。
《圣惠方》云:治热蒸在内,不得宣散,先心腹胀满,气急,然后身面悉黄,名为内黄(二味之方)。
《和剂局方》云:三黄圆,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瘠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三味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圆,熟水吞下。小儿积热,亦宜服之(本出《圣惠•热病门》。
《活人书》云:泻心三黄汤,妇人伤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难,烦躁、谵语、目赤,毒气闭塞不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