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54
渊雷案:
胃中有燥屎句误,果尔,当按之不濡,当用承气汤矣。
《圣济总录》云:金花丸,治急劳烦躁羸瘦,面色痿黄,头痛眼涩,困多力少者,三味等分为末,炼蜜丸服。
《方极》云: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味),治心烦,心下痞,按之濡者。泻心汤,治心气不定,心下痞,按之濡者。
《方机》云:心下痞,按之濡者,正证也。心气不足(按:《方极》从《千金》作定),吐血衄血者,心烦,心下痞者。
《松原家藏方》云:泻心汤,治卒倒不知人事,心下痞坚,痰喘急迫者。
又云:泻心汤,卒倒、瘈疭、口噤,不知人事,手足逆冷,脉沉迟者,或狂痫、癲痫、痴痫,皆主之。
《芳翁医谈》云:凡痫家,虽有数百千证,治之莫如三黄泻心汤。其眼胞惰而数瞬,呼吸促迫如唏之类,用之,效最彰。如其欲令长服,宜作丸与之,然其效稍缓。
又云:痫家冲突甚〈卒然冲膈,似冲心而非者),不见异证者,宜辰砂丸(辰砂、大黄、铁粉,疗惊痫)其自汗甚者,亦因冲突而然,宜三黄泻心汤,甚者加牡蛎主之。
又云:发狂,无如三黄泻心汤,兼用瀑布泉为妙。
又云:小儿惊搐,多宜三黄泻心汤,如有表证者,宜葛根汤,痘家宜甘连汤(大黄、黄连、甘草)。
方舆輗云:泻心汤,治子痫,发则目吊口噤,痰涎壅盛,昏晕不省,时醒时作者。
又云:子痫者,孕妇卒发痫也,治方宜泻心汤,或参连与熊胆汁间服。大势既折,然后视证转方可也,此病往时世医通用羚羊角散,不如泻心汤之单捷矣。
又云:经血错出于口鼻,称为逆经,又谓错经(案:中医名倒经)。先哲说云:此火载血而上也。然龚云林有治验,用四物汤,以大黄代生地黄,加童便,载《万病回春》,甚有理。往年有一女子患此疾,初则吐衄,后眼耳十指头皆出血,至于形体麻木,手足强直,余投以泻心汤,不出十日而血止,后与回生汤调理而复故,此为错经中最剧之证。
又云:此方不但治吐血、衄血而已,下血、尿血、齿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窍出血者,无一而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
又云:坠打损伤,昏眩不省人事,及血出不已者,大宜此汤。金疮者,唯用此汤可也。
《用方经权》云: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味之方),气火上逆,冲于心胸,呕吐恶心,肩背疼痛,头旋目眩,舌焦口干者。或诸气愤厥,百思辐辏,胸满气塞,神情不安,通宵不寐,默默面壁,独语如见鬼,惴惴然羞明,郁陶避人,洁癖气疾。或狂傲妄言,自智自尊,无忧悲之因,而如遇大故,发狂叫号,欲伏刃投井者。或鼻衄、咯血、若下血,涉年不愈者,或卒倒口噤,不省人事,汤水不下,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气上冲胸,痰涎壅盛,眼戴口㖞,面如涂朱,脉弦而数,甚则直视不眴,针灸不觉者。东洋先生(山胁东洋,与东洞同时)以此方疗上述诸证,不惑于他药。如其气疾、狂痫、偏枯,令服此方至一月二月,若二三年,以持重为要。先生于此方,可谓应妙如神。
又云:泻心汤,吐血衄血下血,及气逆血晕,或发狂,或痫癖者,是为的治。能镇心气,理血脉之剂也,故旁治心下郁热上冲至眼,血膜攀睛,或胃火上逆,口臭舌衄,牙疳齿痔者,加羌活、石膏益妙。余证与大黄黄连泻心汤大同,可以互考。
《治疗杂话》云:此方以心下痞、大便秘、上气为目的,并治一切上焦蓄热,或口舌生疮,或逆上,眼目赤者,皆以大便秘为目的。亦治痔疾,肛门肿痛,下鲜血者,必效,见《局方》。鲜血之鲜字为眼目。鲜血者,真赤色之血也。大抵血证,色黯淡者为寒,鲜者为热。世医知用此方于吐血证,不知用此方于下血证。亦谦齐(人名)之诀云:过食辛热厚味,足胫痛者,有效。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