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359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之第359条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二、太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10、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太阴少阳合证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医复吐下之,《玉函》、成本、《全书》、《千金翼》,并作 “医复吐之”,无“下”字。《玉函》即吐下有“者”字。
此条 “寒下”字(王肯堂以为吐下),“寒格更逆”字,皆不可解, 必有讹夺,惟食入口即吐一句,为本方之证候。凡朝食暮吐者,责其胃寒。食入即吐者,责其胃热。胃热,故用芩连。本方证, 胃虽热而肠则寒,故芩连与干姜并用,以其上热下寒,故入之厥阴篇。然自来注家,皆不敢指本证为厥阴病,盖自昔惟以乌梅丸为厥阴主方,本方得泻心之半,目为少阳方故也。惟小丹波谓厥阴亦适用本方,引见本篇首条。证候用法,当从方所引诸家之说。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保幼大全》云:四味人参汤(即本方),治伤寒脉迟,胃冷呕吐。
黄仲理云:翻胃之初,亦可用,止逆而和中也。
柯氏《附冀》云:凡呕家夹热者,不利于香砂桔半,服此方而晏如。
《方极》云: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心烦,心下痞硬,呕吐者。
《类聚方》云:此方主心中烦悸,及心下痞硬而吐下者也。
《方机》云:治下利,心烦,食入口即吐者。下利,心下痞硬,干呕者,俱兼用紫圆。
雉间焕云:胃反者主之。
《类聚方广义》云:治胃反,心胸郁热,心下痞硬,或嘈杂者,兼用消块丸。
又云:骨蒸劳热,心胸烦闷,咳嗽干呕,或下利者,宜此方。
《方函口诀》云:此方治膈有热,吐逆不受食者,与半夏、生姜诸止呕吐药无寸效者,有特效。又治禁口痢。
柯氏又云:伤寒吐下后,食入口即吐,此寒邪格热于上焦也,虽不痞硬(案:用人参,当有痞硬),而病本于心(案:谓心下实即胃也),故用泻心之半,调其寒热,以至和平。去生姜、半夏者,心下无水气也,不用甘草、大枣者,呕不宜甘也。
《成绩录》云:道修街一贾人之儿,年甫七岁,恍然失人事,烦闷不语,急请先生。往诊之,直视、胸满,心下痞硬,身热殊甚。先生曰:“此俗所谓虫热者,血气聚于心胸故也。”乃作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及黄连解毒散,一日夜迭进六帖,儿能服之,二日而病愈。
又云:一小儿十余岁,夏月不大便十余日,终则烦闷不语。一医以为暍病,与白虎汤。一医以为外邪,与发表剂,皆无效。 请先生诊之,胸满太甚,腹中虚软,但胸腹热如烙,他处无热,舌上微黄而无苔,问曰:“胸满几日矣?”家人曰:“不过三日。”先生曰:“此病非有外袭,乃血气由内上迫使然。凡内发之病,初多吐下。”家人曰: “实然”。乃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兼用解毒散,服之二日,大便一行,烦闷止,更与紫圆少许,复与前方如故,遂痊愈。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