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开了酒吧。
铺瑜伽垫,伴着动感音乐跳毽子操——最近,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很多家庭的客厅里,“网络体育直播”带动全民健身持续升温。多元化的健身需求,承载了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八个方面29项政策措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如何完善设施,组织活动,让群众参与进来?本版即日起推出“全民健身与美好生活”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漫步南护城河,头顶垂柳,脚下红铺面,一路风景宜人。这条8公里长的滨水步行道位于北京西城区,自去年年底建成以来,已成为周边居民日常锻炼的好去处。
去哪里锻炼?这曾经是群众日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百姓身边的健身设施逐渐增多。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人均场地面积2.41平方米。但是,与大众快速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相比,健身设施总量的差距和供需的不平衡依然存在。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创造更多绿色便捷的健身设施为这一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要推动健身设施从服务大型竞技赛事向服务老百姓日常健身转变,从贪大求洋向绿色生态经济转变,更好地服务群众。”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晨曦说。
大型体育馆的使用。
4月16日,为期一个月的“艾斯·库伯”冬奥会文化大众体验季正式开启,迎来了北京冬奥会后的第一批观众。沉浸在冰壶项目中,全方位感受冬奥氛围,让冰雪运动爱好者流连忘返。未来将通过“冰水转换”切换为“水立方”,开放热身池,供大众游泳健身。
赛后,大门将积极向公众开放,北京冬奥会场馆将探索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在北京赛区,绝大多数冬奥会场馆都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再利用。早在改造建设之初,就制定了赛后面向公众的规划,为其他大型体育场馆实现“可持续利用、重复利用、综合利用”提供了范本。
五棵松体育中心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通过“冰篮改装”改装成冰球馆。当初作为训练馆的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冰凌花”,赛后被改造成一站式家庭乐活体验中心。“未来,它将成为一个以溜冰场为主导的集体育和商业为一体的服务综合体,公众可以在这里体验冰上运动,享受各种休闲娱乐服务。”北京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有限公司品牌推广总经理袁说。
以前大型的体育场馆总给人一种“高”的距离感。有些场馆利用率低,甚至赛后闲置,人们的满意度不高。如今,越来越多的体育场馆走上了绿色低碳转型、提升服务质量的“自我造血”之路。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正在组织编制绿色场馆运行评估通用标准。去年,国家体育总局在浙江、江苏等6个省份开展了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综合试点,内容包括场馆信息化、节能降耗等。国家体育总局集团司公共服务处处长赵说:“体育场馆需要创造便利的体育健身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进行运营,使场馆成为体育组织和体育赛事的大本营,从而吸引更广泛的健身群体,形成良性循环。”
大型服赛启动标志,通过赛后利用聚集更多人气。在湖北,荆州体育中心是2014年第十四届省运会开闭幕式的举办地。然后依托场地优势,培育了一批体育培训机构,形成了一批俱乐部在体育赛事上良性竞争的局面。还有30名教练长期受聘于城市中小学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通过联系相关机构,以低收费的形式联合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活动和趣味游戏,打造一站式服务模式。
用好场地,关键是要动脑。解决游戏后的利用问题,需要想办法,因地制宜的想办法。赵建议:“各地可以依托现有场馆,积极开展社区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把‘冷场馆’变成‘热资源’。”
城市的“角落”变得活跃起来
在四川成都一座高架桥的拐角处,“生长”着一座多功能健身公园。这个位于二环路刀立交桥下的运动空室,不仅可以开展篮球、乒乓球等健身项目,还打造了九大时尚运动主题区。前来锻炼的市民称赞道,“这个运动场地很实用,因为它出不了烈日,也下不了雨。”
将城市的“角落”开发成运动场地,优化城市全民健身功能布局,打造现代时尚的健身场景,是意见倡导的发展方向。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易建东表示,打通大众健身的“最后一公里”,需要跳出“场馆思维”,在机制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方便居民、服务生活的体育新形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