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附近的社区“运动角”是利用公园、绿地、公共建筑屋顶等建造的。空。福州的“福道”、厦门的环东海浪漫线,成为大众健身的网络名人打卡点。在山东日照,结合旧城改造,盘活市内闲置土地,市内或周边近200个老旧小区建起了健身设施...
广泛挖掘城市土地潜力,利用市场机制盘活低效土地,增加开放式健身设施。各地的积极探索,会让更多城市的“角落”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积极作用。“重建体育设施要因地制宜,最重要的是符合标准,注意安全。”赵对说道。
近年来,人们的健身需求日益多样化。与传统的在坚硬的运动场地锻炼相比,人们更喜欢在自然环境中享受运动。合理利用自然场景布局,将健身设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成为很多地方完善体育设施的发力点。南宁的李宁体育公园毗邻青秀山景区。自2011年投入运营以来,逐步完善了体育配套服务,每年接待群众健身超过300万人次。
控制大型体育场馆规模和数量,推进体育公园建设,补齐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将成为拓展全民健身新空空间的重要导向。“场馆要坚持绿色生态,尽量做到低能耗,周边环境更符合生态要求,让公众在绿色生态环境中走向自然,参加体育锻炼。”赵晨曦说。
“人民健身房”越来越多。
对于浙江嘉兴的人来说,每天只需1元美金,就可以在家门口“燃烧卡路里”。截至2021年底,嘉兴已建成智慧体育社区(村)285个,全民健身馆161个,用户超过22万人。围绕大众构建运动生态圈,距离是关键,便捷是导向。“人民体育馆和多功能运动场由于服务模式和全要素管理的迭代升级,大大提高了场馆的利用效率,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嘉兴市体育局局长王磊说。
除了场馆设施,嘉兴还有3458个体育社团和123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智能物联网模式,形成了“健身场馆地图、健身组织网络、场馆活动入口、科学健身链条、运动档案记录”的闭环服务,可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像这样的人健身房现在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普及。意见提出“在城市社区建设多层次健身设施网络和15分钟健身圈”,还规定“新建居住区应当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者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备公共健身设施”。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学礼认为,从人们的切身感受来看,这些措施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可操作性。
全民健身配备“智能快车”,用完新加速。在江苏,每个户外健身设施对应一个“场管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群众还可以登录“江苏体育”小程序,直观了解当地设施,进行“一键报修服务”。这些有效措施为群众健身常态化提供了便利。
“现在,人们对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大。无论是场馆设施的建设还是运营,都应该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远新建议,“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一个区域内的健身设施委托给专业的社会力量,统一进行检查和维护。依托智能设施管理平台,让居民健身更加便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