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在小学读书的桑迪试探性地问妈妈:“我能换一个牌子的电话手表吗?”面对妈妈疑惑的表情,她解释道:“如果我用这个牌子的电话表,我就没有朋友了!”
还有一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小区里和同龄人玩的时候总是被孤立。玩了一会儿,他们的孩子就“流浪”了,自己跑到一边玩去了。
当今社会,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荀子说:“离不开群体。”同伴关系作为心理发展水平相同的同伴或个体之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对儿童的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无论是孩子担心“没有朋友”,还是家长担心孩子“被孤立”,这些都可能指向孩子“不合群”的问题。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不合群”,家长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引导:
1。尊重自然,积极引导
首先,我们来看看把孩子的行为定义为不合群是否合理,这要考虑到孩子的先天特点。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喜欢集体活动,或者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特别被动畏缩,都会感到非常担心,担心孩子性格孤僻,影响身心健康。
其实有的孩子天生内向,喜欢安静独处的环境,做自己喜欢的事,有自己的世界。反而和别人玩起来会不舒服,相对被动。
这样的孩子与人交往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独处是最自然、最能积蓄能量的过程。
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要刻意压抑和改变他们的自然属性。
家长不要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的喜好,去迎合伴侣,去融入群体,去保持自己的特色,根据孩子的天性去引导。
家长可以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好的领域。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优秀,散发出自己独特的气质,吸引志同道合的伴侣。
孩子也会更加自信,这有助于他们敞开心扉,更加积极主动。
2。正面管教,丰富孩子的安全感
有些不合群的孩子胆小、脾气暴躁,是因为感受不到足够的爱。
这样,如果父母或老师在生活中经常以非常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给孩子过多的批评和负能量,只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不利于纠正孩子孤僻的性格。
对于这种孩子,家长和老师要给他更多的关注和亲切的关怀,营造一个和谐、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
只有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增强内心的安全感,才能让孩子建立起对亲友和外部环境的信任,在和小伙伴相处时才能放下。
爱孩子,在安全和一定规则的范围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何苛求和控制孩子,鼓励他大胆探索,勇于尝试,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
3。克服依赖,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有些孩子融入不好,是因为太依赖父母,缺乏基本的独立能力。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过度替代,导致孩子失去了锻炼自己、肯定自己的机会。
无论做不好什么,不想做什么,他们总是依赖父母,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孩子肯定不会受到朋友的欢迎。
孩子也会对离开父母,进入一个新的活动环境产生抵触情绪,因为他习惯了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
这告诫所有的父母要适度爱孩子,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比如我自己洗袜子内衣,帮妈妈做简单的家务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会增强,他会庆幸自己独立完成了这件事,并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这些能力和自信,对孩子以后融入群体很有帮助。
4。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父母自己不经常与人打交道,一有空就待在家里,处于封闭状态,孩子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同时,由于人际环境的缺失,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很难学到交往中的经验和技巧。
这要靠家长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比如带孩子去公园、广场等人多的地方,特别是增加孩子和同龄人在一起的时间。
离开家庭后,孩子不再是可以横行霸道的“小皇帝”。如果他们不遵守伴侣间的游戏规则,自私自利,不在乎他人感受,也会被同伴排斥。
所以在这些实践经验中,家长要注意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则,比如先来后到,不争抢别人的东西,如何待人接物等等。孩子们更有文化,在交流中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