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公共空房的完善,一些被忽视的角落解锁了独一无二的“空密码”,让小小的空房延伸出丰富的生活。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批复了海淀街道公空房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这个共享小客厅将有效提升街道环境,为周边居民带来休闲生活的新去处。
今天,发改君就带你去探索一下。
高校旁边的共享小客厅
该项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南路社区8号楼与海淀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之间,北起海淀南路,南至中国人民大学北门,总建筑规模400平方米。
▲现场位置
这个遗址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是周边社区不可多得的公共空室,也是“进京赶考”红色文化参观路线的重要节点。改造工程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区活动参与感,丰富邻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实地调查表明,现址市政箱较多,空房使用效率不高。同时缺少树荫和儿童游乐等休闲文化设施。
▲现场现状
一个兼具服务功能和文化属性的公共空房,是周边居民的新期待!
方案的打磨更加“人性化”
为了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与社区进行了多次沟通,通过线下问卷调查收集居民对方案的态度和意见,并根据人民的呼声对方案进行了细化、深化和优化-
走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设计方案,真正做到“打开规划之门,规划进社区”;
▲多方讨论
设计团队携手人大附中启动智能交互设计工作坊,多次探讨场馆智能交互设施,拓宽设计思路;
▲智能交互设计工作坊活动及方案讲解
突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鼓励居民参与场地的设计和建设,开展墙面涂鸦、井盖彩绘等活动,增强居民对场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大亮点”重构“时间空”
经过多次打磨,设计方案以时间空折叠为理念,以满足用户不同时间和空的需求为出发点,创新性地构建了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室。
▲设计方案
①高亮时间空之间的“双重折叠”
场馆整体规划需求空:时间上,通过调研、整合分时方案,将新媒体技术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打造集文化宣传、游憩为一体的设计方案;在空房间上,重点进行边界设计,中间空房间留白,打造一个既能开展日常活动,又能定期举办节庆活动的共享区域。
②突出红色文化和社区教育
结合“进京赶考”节点的区位特点,将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融入空房间的设计中,利用二维码互动等互联网技术拓展文化边界,让有限的空房间与用户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去北京考试”翻墙
(3)亮点:增加遮荫面积,提高立地质量。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遮阳不足等问题,结合场地位置及周边环境,在南侧设置连续的玄关,最大遮阳面积可覆盖场地的20%。居民可以在场地内乘凉,进行户外活动。
让人们与空互动
让我们的城市充满活力。
城市小型公共空房间
尝试应用新技术和新想法。
为城市增添温馨的细节。
给人们带来更舒适的休闲体验
我期待您的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