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黄油曲奇可以被称为曲奇家族中的“高富帅”,那么苏打曲奇就不得不被归入“草根”一类。
汽水的形状很简单。两个黄色方块连成一个长方形,四边略呈齿状,可从中间折断。饼干上有几个地方稍微烧焦了,但反而给人更多的谷物味。
小时候是计划经济的末世,牛奶很少。如果我想时不时地品尝牛奶,我必须找到自己的方式。根据前人的经验,一种方法是用三颗上海产的“大白兔奶糖”,加一杯水泡。太妃糖溶解后,据说浓度和真奶差不多。还有一种方法是买铁桶装的黄油饼干。铁桶一打开,一股浓浓的牛奶味就扑面而来。但是我不喜欢牛奶,因为它尝起来又腥又甜。
如果黄油曲奇可以被称为曲奇家族中的“高富帅”,那么苏打曲奇就不得不被归入“草根”一类。不像黄油饼干里的精美包装,我从来没见过商店里卖的苏打饼干有任何包装。它只是堆在一个玻璃柜台格子里。想要的话,用夹子夹出来,用小秤称一下,用事先剪好的方形纸片包起来,让顾客带走。可能这种反差太强烈了,让人觉得很惭愧。后来,逐渐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苏打饼干了。
我上大学的时候,中文系两栋女生宿舍楼之间有一排小房子和三个店面。最大的一家卖各种杂货和食品。大三下学期,各系学生轮流请假一周,分配到学校各个系参加劳动,称为“劳动周”。我被分配到中文系的资料室。因为一直和资料室的几个女老师比较熟,资料室的工作也不多,反而有很多时间可以睡懒觉。如果赶不上食堂的早餐,我每天早上都会去那家店找点吃的。结果有一天,我居然发现一堆纸箱里卖的苏打饼干,而且不贵,才三块钱一斤。之后每天早上称半斤饼干,放一壶开水在上面,花半个小时左右打扫资料室。然后我坐下来,一边吃饼干,一边看锁在书柜深处的禁书。
两年前去上海,突然发现淮海路上有一家我小时候记得的杂货铺。人们忙忙碌碌,生意蒸蒸日上。翻进去浏览,只见里面的商品很多,琳琅满目,我记忆中的苏打饼干,蜷缩在玻璃格子档的一个角落里,高傲地等待着愿意光顾的顾客,而里面依然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衣服,或者一段段代码以本来面目示人。二话不说,体重两斤多,价格一开始也不贵,但十块钱起步还是“草根”。那天我媳妇看到我买苏打饼干还挺不屑的,但是看到我真的很享受,就忍不住尝了一口。没想到,尝了一口之后,她竟然觉得好吃。结果每次去上海,她都主动提出在淮海路买苏打饼干。
但我一次都没在网上买过苏打饼干。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太容易得来了,没有花里胡哨就不会那么好喝了。
(村言)
作者: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