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讲究“应季而食”,植物的生长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运行节奏同步。春天吃春菜,清明吃香椿...对于增城乃至广州的居民来说,每年冬至都是吃增城晚菜的时候。“冬至到,菜心甜”不是脍炙人口的童谣,而是岭南饮食文化的沉淀。
2009年,增城楚菜心入选增城“十大珍品”农产品和“广东最受欢迎土特产”。2010年,增城出彩新成功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今,增城吃蔡新已经从一种家喻户晓的美食变成了增城独有的文化品牌,从美味佳肴变成了文化盛宴。
一大片增城池蔡新彩田
“来晚了”吃白菜
又名增城财信,增城高教财信。采收需90~120天,晚于普通大白菜。
晚白菜主苔脆嫩,单个主苔重100g以上。
粗纤维比例小于0.9,每100g大白菜中维生素C含量超过60mg。
总糖含量≥1.1%,水分含量在91%-95%之间。其中超晚熟大白菜主苔长在15厘米至20厘米之间,横径超过3.5厘米。
舌尖上的卷心菜
增城池蔡新可以通过简单的烹饪突出其酥脆爽口的感觉和香甜的原味。此外,它的茎肥叶厚,晒干后用来做汤、粥、配菜,味道独特。
咸白菜:锅中倒入开水,放入白菜煮2分钟。取出后,倒入高汤。一道经典的粤菜咸菜就做好了。
金银白菜粥:“金”指新鲜白菜切成白菜粒,“银”指干白菜。鲜白菜和干白菜一起做粥,特别能醒胃解闷,是增城人过年的必备美食。
晚白菜的烹饪需要简化。
揭示美好事物的秘密
百日生长期净重3公斤以上,是大白菜地里的“高个儿”
增城池蔡新又名高脚蔡新,素有“蔡新之王”、“菜中之冠”之称,是增城特有的冬季蔬菜。每年秋天,增建公路两旁的稻田,在收割了丝苗之后,就在增城变成了一个晚白菜苗的世界。增城池大白菜与普通大白菜相比,具有种植时间晚、上市时间晚、生长周期长的特点。
“增城楚菜心一般在9月至次年1月种植。经过90-120天的生长,第一批出彩新成熟,12月份;相比之下,普通大白菜的生长周期只需要50天左右。”广州绿色聚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斌说,漫长的生长周期让增城池蔡新变得“高大”。一颗普通的白菜只有1斤,但一颗成熟的增城晚白菜往往重达3斤以上,有的还能长到1米多高。当地人甚至称之为“白菜树”。虽然“年代久远”,但增城池菜心脆肉嫩,茎叶厚实,口感甜滑,饱满鲜嫩,风味浓郁。
2010年,增城池菜心成功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一系列种植和生产的明确标准陆续出台。
按照《团体标准:增城池》的要求,池的主苔必须酥嫩,单根主苔重100g以上;粗纤维比例小于0.9,每100克大白菜中维生素C含量超过60毫克;其中,超晚菜心主苔长度在15cm-20cm之间,主苔横径大于3.5cm……这套标准不仅对增城晚菜心主苔和苔叶的长度和重量做了严格规定,还要求种植增城晚菜心的土壤质地应为壤土或砂壤土, 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PH值5.5 ~ 7.5,富含有机质,远离工业“三废”。
热带季风、山地屏障与大白菜的“恰到好处”生长
广州人说“食从广州来,食从增城来”,绝非风从空而来。广州11个国家地理标志中,增城占了5个。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小气候为增城池蔡新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驱车穿过增城,丘陵沟壑相连,东江水网密布,增江、西福河、派潭河冲积形成的砂壤土富含有机质。北回归线经过增城北部,海洋性季风带来充足的热量和降水。北部巍峨的南昆山山脉和东部的罗浮山为增城构筑了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障,阻挡了北方的寒气空之气,从而造就了增城独特的气候,秋季热量充沛,冬季无严寒,偶尔有轻霜。
每年9-10月,是增城大白菜的营养生长期。增城光热充足,有利于营养吸收。1-12月,是增城晚白菜抽薹期。增城日照短,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气温低偶尔有霜冻但不太冷,非常有利于增城晚白菜的生长发育,形成较好的白菜品质,同时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丰富的雾水为植物和土壤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如果温度过高,青苔生长过快,大白菜中的纤维会多一些,碳水化合物积累会少一些。”据当地苗圃工作人员介绍,增城赤菜心只适合在北回归线的纬度和气候条件下种植,尤其是增城北部的萧楼、派潭、正果等地。如果种植在南方或北方,其品质会变差,表现为不生苔或长苔较快,苔小,纤维多,味淡质粗,产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