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正是因为有亿万奋斗者,才有今天的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携手奋进新时代,坚守未来。
众信。本报呼和浩特5月25日电。标题:一个百年包子“道出”褶皱里的秘密:清代店铺里挥之不去的味道。
众信。com记者Theway
“这种老包子技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了。从太爷的一个小包子店开始,一直口耳相传。仍然是食客追求的独特美味。”25日,传统土豆老包子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陈敏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当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传统土豆包子制作技艺正式授牌。陈敏接过了奖牌,眼里含着泪水。她很高兴这种传统的美味没有在她手中“破碎”。
清朝光绪年间,“瑞福吉翔”包子店在土默特平原诞生。从此,老包子的制作技艺有了雏形。
孙夏美,陈敏的婆婆,是第四代传承人。69岁的她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包子店在我爷爷手里达到顶峰,小包子店会一天到晚冒烟,顾客络绎不绝。”
孙从小就和包子打交道,她的手艺是从她的祖父和父亲那里学来的。长大后的孙顺利通过了考试,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因此她没有时间打理包子铺。
“老包子的本事早就在这里‘破’了。”现在,孙仍然无法掩饰她的遗憾。
直到嫁到孙家,她才发现儿媳妇是个心灵手巧的“美食家”,她重新燃起了继续传承老包子制作技艺的信心。
“老包子用料讲究,制作工艺复杂。上等猪肉、河套石磨面粉、吴川土豆、正宗白香油、草原野生小葱等新鲜食材,需要十几种传统工艺制作。”如今,陈敏说生产过程是容易和自信的。
然而,出生于1981年的陈敏在学习做老包子的过程中曾想过放弃。
“那时候我还年轻。虽然热衷于美食,但在制作过程中也选择了便捷的路径来满足自己的味蕾。但是,最传统的美食是不允许走捷径的。”回顾他的研究之初,陈敏会被自己逗乐。
陈敏告诉记者,老包子的制作过程非常优雅,她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看似简单的面团。“用老酵头做底火,粉碱比需要非常精确。”
“太难了!你需要顺时针击打馅料100次。”陈敏曾经告诉她的婆婆,“妈妈,我不能做这个生意。请把它给我。”
孙一直觉得儿媳妇有继承这门手艺的“天赋”,于是一遍又一遍手把手地教她,还给讲了许多关于老包子店的故事。
陈敏说:“我真的被我祖先的故事感染了。这是他们留给我们的财富,不能随我而消失。”
面团不好,包子入锅有多大,出锅就有多大;如果馅料调料比例不对,味道就会大不一样;如果褶合不好,馒头看起来会歪斜...
孙告诉记者,她的家人都很支持。“她练出来的不合格包子,被全家人接受了。”
就这样,2012年,开始跟婆婆学做老包子的陈敏终于成功了。2015年,她鼓起勇气申请了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老包子成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
经过五代人的创新和改进,老包子的传统制作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2016年,陈敏的“非遗风味”传统包子店为顾客敞开了大门。她说经历了几百年的春夏秋冬,美味依旧,于是给自己的老馒头取名“六都馒头”。
据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局官方消息,“六都老包子”是呼和浩特市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陈敏已经有了“卖油”的高超技艺,和面、包馅、揉褶,所有的包子都一模一样。很难想象它们是手工制作的。
目前,饭店里卖的都是老包子,陈敏也发展了冷链产业。速冻老包子已经进入超市,日销量超过5000个。
陈敏说,他14岁的儿子现在特别愿意跟着她和婆婆学习老包子。“我想把这项技能传给下一代,这对我来说特别有成就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