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森公园最近因限流恢复开放,公园里连续几天都能看到锻炼者。在北苑,今年新建的一项设施更令人兴奋——跑步者服务站,健身者可以用它来存包、换衣服和淋浴。
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却透露出用贴心服务回应群众关切的想法:户外健身总有些不便,外套和随身物品碍事,却又无处可留。锻炼完之后,他们只能回家洗澡换衣服...喜欢跑步的人特别有经验,提供相关服务的呼声一直很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也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调查公报》显示,2020年,37.2%的中国7岁及以上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2014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成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努力重点:有序推进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利用城市土地“金角银边”建设场馆设施,推进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建设,打造“15分钟健身圈”...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就近享受运动,健康生活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解决了体育场馆建设中“去哪里健身”的问题后,人们对高质量健身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健身场所的预约更加顺畅,户外健身器材的维护更加及时,初学者可以得到科学的运动指导,老年人可以享受无障碍的健身场所,甚至运动场所都配备了急救设施...健身圈里的“关键小事”,直接提升了人们的锻炼体验和锻炼效果,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政府提供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质量明显提升。要锚定这一目标,有关方面应以问计于民为服务准则,弥补短板、扬长避短,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让运动更舒适,运动更享受,从而帮助更多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入全民健身队伍。
没有国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贴心的服务营造舒适的环境,才能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从而为健康中国的画卷增添活力。(石芳)
编辑:孔静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施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