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美丽中国,关注城市绿色空 ③)
核心阅读
绿色建筑,即保持低能耗的高品质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是环保、健康、宜居的。
从绿色建材到绿色装配,再到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在帮助节能减碳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实验室里,对建筑材料的成分进行反复检测,只为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流水线上,不到一分钟就制造出了一块优质的层压楼板……近年来,中国的绿色建筑突飞猛进,不仅改变了建筑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年3月发布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部建成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超过3.5亿平方米,建成超低和近零能耗建筑超过5000万平方米。当年城市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将达到30%。
节能、减排、安全、便捷和循环利用,绿色建材消费已成为新趋势。
走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的中德生态科技小镇产业园,流线和弧线与前卫的红墙建筑相撞——谁能想到,这个产业园从来没有接入过哈尔滨的城市供热管网,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0多摄氏度。
“这些建筑就像‘保温瓶’,夏天保温,冬天保温,能耗更低。”园区物业经理郭介绍,园区一期6万平方米为“超低能耗建筑”,应用了一系列绿色建材:建筑外墙应用250mm石墨聚苯板、“真空保温板”等高效保温材料,大大提高了建筑的保温效果,降低了能耗;在地下,电热膜系统通过给聚酯薄膜通电产生远红外热能,热转换率高达99.69%。据统计,与同等面积的普通建筑相比,该项目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000多吨。
“近年来,绿色建材已经成为建材行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总经济师、副秘书长孙兴寿表示,绿色建材强调在全生命周期内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捷、循环利用”的特点。
在广东广州市花都区钟健知止花都基地的混凝土综合实验室里,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开始,工程师们就反复研究,试图让材料质量更好,更环保。
“我们通过不断调整水泥、砂石、添加剂等成分的配比,成功研制出机制砂混凝土,目前生产的构件已通过验收。”记者到达实验室采访时,七八名工程师正在紧张地进行当天的实验。中建花都基地主任张说,这种机制砂混凝土减少了天然砂的用量,更加环保。此外,混凝土制品具有较高的强度、较短的养护周期和较低的成本。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绿色建材的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2020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建立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自该制度实施以来,共颁发了4460份评价认证证书,共有6大类51小类350多种产品列入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目录。”孙兴寿介绍。
此外,2020年,住建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提升建筑质量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南京、杭州、绍兴、湖州、青岛、佛山等6个城市的新增政府采购项目为试点,要求采用装配式、智能化等新型工业化施工方式设计施工,采购符合性能指标要求的绿色建材,建设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
截至目前,6个试点城市共确定了222个试点项目,涉及医院、学校、办公楼等8种建筑类型。试点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累计采购绿色建材53亿元。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减少,装配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广东佛山某商品房小区的施工现场,有整体厨房和卫生间,还有梁、板、楼梯、阳台、空等预制构件。这些建筑构件在中建智造基地施工工厂的流水线上成型后,运到居民区进行安装——安装现场没有明显的灰尘,不仅干净安全,质量也很好。
“我们是整个产业链中的组装建筑生产基地。每个配件都是在基地的工厂生产,然后运到项目现场组装。”张介绍,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方式实现了“工厂造房子”。
在钟健智造基地的厂房里,记者看到,工人们做完充模、上油、扎筋等准备工序后,操作着几个按钮。短短几十秒钟,一个2米乘3米的叠合板浇筑完成,经过振动、拉毛、养护、脱模,从自动化流水线上制造出高质量的叠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