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三代“手拉手”传下来,只为送逝者一份体面
一个承办人用技巧和坚持诠释专业价值
阅读技巧
面对逝者,他们抱着尊重和责任;面对家属,要合理告知葬礼流程,并带来安慰;面对大众,他们有责任普及丧葬文化...承办人的职业带有一些社会偏见,很多从业者来自农村,但他们始终坚持用技巧、同理心和尊重给逝者一个体面的面子,在“手把手”的教导中完成师徒传承。与前来祭奠的人不同,殓葬者与逝者之间的缘分,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双手向逝者做一个体面的告别,在生命离开的时候安慰亲人。承办人的感受,在家属的眼泪和不舍之间流露出来;其技艺在“手把手”教学中传承;当死者被和平埋葬时,它的责任就结束了。
承办人的职业存在一些社会偏见,很多从业者来自农村。日前,《工人日报》记者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殡仪馆,近距离感受殡葬从业人员的技艺和执着。
给逝者一份体面的礼物
在库车殡仪馆大院最左边的狭窄走廊里,有四间守灵室和一间办公室,归殡仪员苏建所有。走进他的办公室,首先看到的是一排衣架,上面挂着几件白大褂。衣架后面是文件柜,双层推车,带操作工具。苏建的桌子在推车旁边。
办公室外,苏建友立刻抓起一件白大褂,戴上手套准备,瞬间变得严肃起来。在守灵室,与家人沟通后,他推着自己的工具车,戴上一副新手套,开始收拾老人的仪容:干净的纸巾轻轻擦拭老人的脸,抹上粉底,双手涂抹,然后用粉扑把脸抹平,接着定妆、刷粉...在一系列娴熟的动作中,他似乎在向老人告别。
苏建友是甘肃秦安县顾家镇人。今年是他做殡仪员的第八年。“没想到,我年轻的时候不想做,结果还是做了。”原来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做防腐工的行当,给别人当了几个月的学徒,然后和朋友出去做生意。
8年前,经商失败后,经朋友介绍,来到库车殡仪馆。那时候殡仪馆缺人。苏建友入职后,从石化行业做起,逐渐学会了各种殡葬工艺,坚持了八年。从业至今,苏建友已经送走了近千名逝者,还帮很多逝者整理了仪容。他认为自己和殡仪员这个职业有很深的缘分。
据库车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社会观念的一些固有偏见,人们总是对殡仪员等殡葬从业者敬而远之,殡葬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单位感到尴尬,职业处境也时常遇冷。因此,许多殡葬行业的从业者,苏丽珂建友,来自农村,并已工作了几十年。
努力普及丧葬文化
自2008年库车殡仪馆建成以来,库车殡仪馆馆长助理马见证了它的发展,并带了许多徒弟,包括老乡苏建友。
刚刚帮家人做完守灵准备的马告诉记者,“面对亲人的突然离世,人们不知所措,我们需要在第一时间帮他们准备相应的丧葬事宜。”
这个经历来自马的亲身经历。2018年,母亲去世,从事殡葬行业10年的马一时不知所措。“太突然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花了一两个小时才开始安排母亲的葬礼。”
之后,马开始向身边的人普及丧葬文化。他认为,作为一个殡葬从业者,你不仅要在需要的时候出现,还要让大家了解一些殡葬文化,这样你才能安慰逝者,通过共同的努力给殡葬从业者足够的理解。
苏健的一些徒弟高丽丽在《你将去哪里》的几次体验中被丧葬文化和技巧吸引,加入了这一行。高丽丽今年28岁,穿着蓝色短袖衬衫,黑色长裤,精致的五官上画着淡淡的妆,眼睛清澈。与他职业生涯的基调不同,90后充满了阳光、乐观和精神。
当谈到他最初的职业选择时,高丽丽的声音哽咽了。“是因为我的好朋友,我的父亲。”她试图小声说话。“她本来是一个光鲜亮丽的人,最后却因病骨瘦如柴。我很难接受。”在一位病逝的好朋友的葬礼上,她被殡仪员的技艺深深打动。"殡仪员手术后,她感觉像是睡着了."
后来,因病去世的父亲给高丽丽带来了更深的痛苦。“我很遗憾父亲活着的时候没有多陪陪他,我想多看看他。”经过两次去哪儿的探访,高丽丽对殡葬行业产生了强烈的认知欲望。当时库车殡仪馆正好在招工作人员,她当即决定去应聘。
“真正的接触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高丽丽说,当他进入殡仪馆时,他没有立即开始业务学习,而是跟随火葬班熟悉环境。火化班是库车殡仪馆的班组之一,包括礼仪老师、殡仪员、火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