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了3个月左右,师傅看到我的态度和接受程度后就开始教我了。”高丽丽说。半年后,她掌握了一个殡仪员的基本技能,能够自己装饰逝者的妆容。
多一点信任,多一点理解
渐渐得到主人的认可,高丽丽开始处理各种丧事。她记得她接手的第一个死者是一个15岁的女孩,死于先天性心脏病。
“她可爱又漂亮。”和家人沟通后,她简单地勾勒了一下眉毛,整理了一下面部。“我当时就哭了,家人的激动让我很感动。再加上她太年轻,非常难过。”想到小女孩,高丽丽的眼睛又湿润了。
在殡仪员的岗位上,高丽丽认为最难克服的是对家人的“感同身受”。徐曾经经历过《你将去哪里》,每次面对家人极度的悲伤和失望,她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提醒她要珍惜身边的人。“作为一名防腐师,这些年来,我越来越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家庭健康和相互陪伴更重要。”高丽丽说。
给苏健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在可乐厂工作的一个人。一场事故夺去了这个年轻人的生命,在他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上百处伤口。“光是缝合伤口就花了两个多小时。太可悲了。”苏健说话带着浓重的甘肃口音。从业多年,他的心情看似平静,但语气中满是感叹。
“作为殡葬从业者,我们面对的是两个世界的不同对象。我们应该对死者表示尊重和责任,告诉他们的家人葬礼的整个过程,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安慰。”马对说:全国殡葬协会每年都会举办交流会,马也会参加交流,丰富殡葬文化研究,不断更新服务水平和内容。
在库什殡仪馆业务大厅的墙上,有一张表格,上面清楚地标明了殡葬物品的价格。“人们对我们的业务不够了解,总觉得服务好是因为价格高。”库车殡仪馆业务总监陈勤勤说,“但我们从工作开始,就一直坚持凭良心做事,希望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和理解。”
本报记者吴朵思通讯员马韩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