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部由刘亦菲、陈晓主演的古装剧《中国梦》热播,剧中展现了点茶、斗茶等宋代茶文化,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其实“点茶”在上海也有。6月9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举办“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线上主题论坛。传承茶道协会会长梁文莲介绍了如何用现代的方式诠释“茶在最后”的精彩。
说到“端茶”,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抹茶”。其实最后一种茶起源于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传到日本后被称为“抹茶”。端茶的传承还包括茶具、茶道等一整套体系,但其故事却鲜为人知。有鉴于此,梁文莲近年来积极参与端茶的保护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古端茶制作技艺”成功申遗,成为宝山区非遗项目。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主题座谈会。
“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在线专题研讨会。
梁炼认为,传统的端茶礼仪过于冗长。从点茶、斗茶到吃茶往往要几个小时,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然而,在日本,端茶很受欢迎,其改良产品接近现代生活方式。为此,她努力将茶粉与现代生活方式联系起来。近年来,她与各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将茶粉开发成糖果、零食、冰淇淋等产品。
这种传承和保护方式也与今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不谋而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介绍,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即作为传统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必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而体现文化遗产的“当下价值”。他认为“用”不同于“有用”和“无用”。是否符合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与现代生活相关,应该是判断“有用”与“无用”的关键标准。就非遗保护而言,对“有用”的资源要保护,而对今天“无用”的,如传统的“丧歌”、“婚礼歌”等,可以保留。
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在线主题论坛上,与会专家介绍了自己的探索经历。上海丝绸集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核心技术是缫丝技术,有上千年的历史。公司自主品牌“海丝韵”继承了这一技术,并将其设计成多种工艺品和和服。上海丝绸集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刚认为,推广丝绸工艺,关键是挖掘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和需求,做到古为今用。近年来,企业在围巾、丝绸香包、茶包等产品上做了大量的推广和实践。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主题座谈会。
“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在线专题研讨会。
老凤祥是上海的知名品牌。作为市级非遗项目“珐琅制作技艺”的项目保护单位,老凤祥海派珐琅秉承古老的珐琅制作工艺,每一件产品都注入了设计师的汗水和心血。上海老凤祥珐琅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介绍,近年来,老凤祥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比如最近两年推出的多款珐琅系列产品,堪称“爆款”,深得大众青睐。“珐琅就像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很多人对它不熟悉。其实他们缺乏好的创意和产品。非遗项目的保护需要在传承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和二次创作。加强前端需求研究是成功的重要基础。”
上海荣庆堂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作为“香包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近年来荣庆堂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传承和创新实践,特别是香包大赛、香包进社区进学校,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香包、热爱香包。上海荣庆堂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冬认为,香包是一种传统工艺品,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药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随着现代人审美素质的提高,香包不仅是驱蚊的药物,也是人们寄托美好祝愿的载体。如今香包款式众多,设计精美,香味独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正是因为它的现代功能,香包文化才得以重生。
高春明认为,自2001年昆曲申遗成功以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进行了20多年,许多濒危的文化遗产重见天日。但是,保护只是一切工作的初始阶段,不能只是为了保护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永远戴着“氧气面罩”,必须让它回归生命,剥离其“遗产”属性,转化为“文化资产”。“各级政府和保护单位要把主要精力从项目保护转移到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上来。上海在连接现代生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有效转化非遗成果,以现代方式呈现传统文化,上海应该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