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一定要落实到位,这是开店的前提。但是,对于店铺来说,有条件开业并不意味着生意能马上好转。
“人工费,伙食费,水电费,再包括房租,一个店的成本一天就是几千,必须出去。现在外卖,中午晚上两个摊位,每天营业额差不多1000多人民币。减租还在讨论中。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不管怎么算,每天开门肯定是要贴钱的。”老王掰着手指头,数着店里的各种开销。
“但既然开了,肯定是要开的。店里的员工都被封在家里,只能按照基本工资标准发工资,很难留住员工。一家店要想开的久,员工的稳定性尤为重要。所以就算贴钱开店,也得让大家出来打工。”
就像老王说的,店里外卖,目前对补账没什么帮助,但是店员们在久违的熟悉环境中重逢,心情好了很多,工作也更努力了。每天给员工吃什么,怎么做饭,成了大家最期待的热门话题。
受疫情影响,食品原料成本也上涨了不少。店里原来的三文鱼是从杨市场进货的,但是市场至今没有解封,只能另寻渠道进货。
“三文鱼的正价是8,一公斤90元。这两天已经涨到三倍的价格了,其他食材的价格也在涨。再加上这两年人工成本的增加,我们产品的原材料成本早些年可以控制在17-18%,现在每分钟可以超过50%。我们对调价也很谨慎,就是要让客人留下我们店质量好,性价比高的印象。”王告诉记者。
每天吃饭的时候,丁丁都会把当天的菜单拍下来发到朋友圈,并配上中文和日文的宣传文案。在她微信通讯录的几千个好友中,有很大比例是店里的常客。关店期间,会有很多人发消息关心她的生活和状态,也会有更多的人来打听店铺的经营状况,希望能尽快回来,感受午夜食品店的轻松氛围。
“我们还是有希望的,困难应该也是暂时的。毕竟还有那么多老客人在等着支持。只要疫情很快过去,客人就会回到店里,坐下来填满这个房间,我们的生意肯定会再次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