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芳说,行业传统是将准备好的菜肴按照加工深度分为即食、热食、即食、即食。按照这个定义,早在1987年,诸城外贸食品销售公司就涉足了鸡胸丸(即热食)的调理菜肴领域。但是,“馒头和咸菜算预制菜吗?”徐兰芳认为,传统的分类方法过于宽泛,不利于规划和引导行业发展,消费者对调理菜的定义也同样模糊。许多受访者认为,只有熟食调理产品才是准备好的菜肴。
消费者对熟食知之甚少,自然很难树立品牌意识。“我们以前主要是对接B端餐饮企业,但是品牌知名度和毛利都很低。”山东德力斯食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宋景峰说,“如果不直接面对C端,很难了解消费者的真实意见和产品需求。”
据中国饭店行业协会测算,采用预制菜品的样本餐饮企业,可有效节约人力成本,降低上菜速度,利润率有望提高7%,同时可降低餐厅原材料采购成本10%。但是,相比餐厅的饭菜,做好的菜在口感和卫生方面会不会稍逊一筹?很多消费者都有疑问。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蔬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C端消费者对预制蔬菜的主要需求是省时、健康、性价比高,而预制蔬菜的口感恢复程度是消费者认为行业需要改善的最大问题。解培进说,中餐口味丰富,做法讲究。再加上运输时间和储存温度的影响,预制菜品的工厂化和标准化口味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确实不容易。
"渗透率不足是制约调理蔬菜发展的主要因素."盒子商品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吕霄认为,消费者需要逐渐改变和适应消费场景和习惯。“让消费者先试。”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心,长期缺乏统一标准导致预制蔬菜市场鱼龙混杂。如果消费者尝试了质量不好的预制菜,很容易对这一品类形成不好的初步印象,从而影响周围人对预制菜乃至行业的看法。
只有根除“痛点”,做出来的菜才能更“香”
“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调理蔬菜的食品安全,包括食材的新鲜度,生产过程是否干净卫生。”宋景峰说。江苏省消保委前段时间发布的预制蔬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消费者遇到过食材不新鲜、蔬菜中有异物、包装破损、食品因未冷藏而变质等问题。
一家预制蔬菜作坊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预制蔬菜需要冷链运输,需要高温控制。但一些商家为了节约成本,在食品中添加过量防腐剂或常温运输预制蔬菜,导致菜肴质量难以保证。“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国家标准。”徐兰芳说。
预制蔬菜产品标准不统一,导致行业无序竞争、价格差异大、图文不一致等问题频发。同样的产品,在电商平台上甚至存在几十元到上百元的差价。对于中国烹饪协会近日发布的调理蔬菜团体标准,有业内人士表示,该标准不具有唯一性和强制性,“不是国家标准”或“只是行业标准”,只能起到行业指导作用。
“各类企业一哄而上,导致同质化问题严重,预制菜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宋景峰表示,装配式菜市场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同质化严重、人才缺口大、冷链成本高等痛点。在张倩看来,品质、口味、供应链是在这个赛道上奔跑的核心壁垒。“大家会把票投给有味蕾的品牌,其次是产品研发、材料健康安全、速冻技术、冷链运输管理。”
此外,“预制蔬菜企业需要具备食品检验、烹饪、营养、供应链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新兴行业,企业目前只能靠自身修养,人力资源成本高。”解培金说。据了解,很多地方都出台了相关的人才政策,同时很多职业院校都在对预煮蔬菜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统筹规划,如潍坊职业学院、潍坊商务职业学院等。,为进一步加强校企产业融合奠定了基础。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魏万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杨京川
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如需转载本文内容,请联系原著作权人获得授权。
作者: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