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是丰富城市文化、提振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质、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体育发展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助力,也是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任务。从“十三五”到“十四五”的五年间,上海群众体育百花齐放,这些丰硕的成果也是上海努力将体育提升为上海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金名片”的最好证明。
让市民随处健身
家里的健身场所,更方便市民健身。2002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最终于2017年底实现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空间贯通。这个项目重新定义了上海的城市景观,并提供了大量的运动场地,使滨江成为上海的跑步胜地和运动天堂。
到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公共空滨水区基本打通。在“一江一河”的带动下,上海独特的运动滨水区变得更长更宽,骑行、步行、跑步、跑步三条慢车道贯穿其中。篮球、攀岩、滑板、羽毛球等嵌入式运动设施星罗棋布。
在“一江一河”的框架下,上海利用各种闲置土地、建筑屋顶、高架桥下等城市“金角银边”,聚集各区和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建设场地。如今,普陀区中央篮球公园、长宁区北宅路中桥动物主题运动场、黄浦滨江滑板极限公园、徐汇区美罗城屋顶足球场等设施已成为市民运动、休闲、健康生活的新地标。
上海的体育生活圈离老百姓越来越近了。截至2020年底,上海已建成总长1954公里的各类公共健身步道(绿道)和自行车道,公共健身中心17556个,公共体育场馆2714个,社区公共健身中心101个,公共体育馆186个。人均公共健身场地面积达到2.35平方米。
健身场所的远近和方便程度是决定健身频率和保持市民健身习惯的重要因素。如今,上海“全民健身”的城市环境显著提高了市民的健身热情。据统计,到2020年底,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已达45.7%。
让体育造福全民
作为中国人口老龄化较早的城市,近年来,上海逐渐尝试建设老年人体育场馆。
2021年,全国首家“老年人运动健康之家”应运而生,为老年人提供体检、基础健康检查、科学健身指导、慢性病运动干预、运动康复训练、健康知识普及、休闲社交等“一站式”运动健康服务。去年,该市共建成40所“老年人体育健康之家”,全部免费或以每月99元的低价向公众开放。预计到2025年,全市专门为老年人建设的健身房不少于100家。
2021年,市体育局组织了全市第一批城市体育中心项目申报定级工作,确定了三林桥体育文化园、香立方体育文化综合体等6个项目为首批“城市体育中心”试点项目。“城市体育中心”作为新时期上海新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已成为市民健身的新场所、消费的新载体、城市的新空室、健康上海的新地标。
据悉,到2025年,上海计划在全市16个区实现“城市体育中心”全覆盖,在全市26个特色产业园区试点建设“城市体育中心”。有了硬件,软件也从未落下。“十三五”期间,上海完成社区体育服务配送赛25499场,直接服务约70万人;“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每年开展不少于8000次社区体育服务配送。2020年起,上海推出“你锻炼我补贴”的体育券发放服务。在过去的两年里,向市民发放了6000多万元的体育消费券,300多万人领取了体育消费券。
为打造“处处健身、天天健身、人人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到2025年,上海预计新建或改建至少8000处健身设施,新增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2.6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例不低于2.5‰,每万人体育健身组织不少于2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