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中国粮食是饭碗里的主粮”,就必须加强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监测和管理。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等。先后利用风云气象卫星资料作为数据源,开展了国内外重要粮食产区的气象灾害监测,以及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长势监测和估产,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可靠的参考依据。
“农业气象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很大,其中干旱影响最大。”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毛表示,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是干旱监测的重要参数。以往主要通过气象台站获取相关数据,但台站相对稀疏,空之间的表示不够,人工方式费时费力。
据了解,随着气象卫星的发展,波段数和辐射分辨率不断优化,其红外遥感数据可以反演地表温度,微波亮温数据可以反演土壤湿度,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风云气象卫星数据,遥感定量反演作物和农田环境参数,为作物生长模型、数据同化系统和作物估产提供可靠的作物生长关键参数,为田间农业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随着风云三号卫星E、风云四号卫星B及其地面应用系统的试运行,未来农业卫星遥感业务的发展将有更多的可能性。
生态“监测星”:赋能美丽中国
“卫星监测图像显示,太湖西部沿海地区和湖心出现蓝藻水华。”近日,一份气象卫星监测报告被送到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和江苏省气象局、生态与环境司、水利厅等相关部门。随后,一场部门和属地协同的蓝藻防控行动迅速展开,实现了对蓝藻水华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
这得益于风云气象卫星强大的地球监测能力。其中,静止气象卫星可对中国及周边地区进行5分钟监测,1分钟可生成指定区域的云图。三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可以每天提供六次高分辨率的全球监测。据介绍,风云气象卫星还可以利用多星组网、协同观测的优势,实现高时间分辨率、高空分辨率的全球和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帮助决策部门更快做出反应。
查淖尔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交界处,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过去由于缺乏系统保护,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2020年,建立内蒙古、河北查汗淖尔湿地保护修复专项合作机制。两年后的今天,察汗淖尔生态系统修复进展如何?
“与去年同期相比,4月份,察汗淖尔地区植被指数增长8.5%,水域面积增加0.2平方公里。”这份数据清晰的专题报告是基于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数据做出的,为评估察哈尔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今,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和产品已通过卫星广播、互联网和遥感应用业务系统广泛应用于生态监测。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还从2000年开始建立了植被、地表温度、水体、蓝藻水华、沙尘和积雪等长系列卫星遥感数据集,联合编制了植被、城市热岛、水体、蓝藻水华、沙尘、积雪和火灾等10余项技术指南。完成了卫星遥感应用系统(SMART)2.0版和3.0版的开发,已在国家气象部门使用,并推广到许多国家。
今年6月,风云三号E星、风云四号B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投入试运行。中国气象局首席服务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级高级工程师韩秀珍介绍,风云三号E星搭载的微光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具有监测早晚航迹灯光信息的能力,可实现城市灯光图像的动态监测。随着双星闪耀too 空,其生态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中国已向12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风云卫星数据和产品,包括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监测与评估。30个国家注册成为应急保障机制的国际用户,42个国家开通了绿色服务通道。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200多名学员接受了风云卫星应用专题培训,我们的“生态朋友圈”日益扩大。
作者:崔兴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