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该基地从各个方面来看,具备走艺术化、精致化路线的条件,我个人也更建议设计者尽可能给市民活动、互动留足空间,为空间本身的丰富性、可变性留下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个我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家门口的好去处”的服务要更精细、更具体。社区层面未来可以在市民休闲生活中发挥哪些作用,我觉得,提供更精细、更具体的服务是一个发展方向。
“家门口的好去处”本质上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它在社区中的聚合力就是它的生命力。要想发展得好,“家门口的好去处”一定要扎根社区。提供居民需要且价值感高、满意度高的服务,“家门口的好去处”的“好”方才有了立身之本。
雨后的杨浦滨江分外清新惬意,不少市民前来散步休闲。
上观新闻:只有内容好、会服务、满意度高,才能让“好去处”实现人气高与发展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楼嘉军:是的。更何况,如今微信小程序、各种手机应用程序发展、完善得很快,也为“好去处”的服务和运营提供了可以借力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得好的话可以使服务如虎添翼。
比如,之前有些街道已经借力微信小程序,实现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含休闲设施)的线上预约和使用人数实时报告。这其实就为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的优化和利用率的提升(包括分时段、分主题、线上线下联动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而今,互联网上各种“云展览”“云游”活动越来越多。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通过社区文化休闲活动在线服务平台,更方便地获得各种倡导健康休闲生活的信息,参与甚至发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的社区文化休闲活动,也会成为家门口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就是一个平台,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一个交友、交流、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品质的空间载体。如今在社区中颇为活跃、广受好评的“团长”“达人”则都可以来此发挥能量,发起各种有趣有格调、“俱乐部”化运作的活动,为社区也为自己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从发展的角度来讲,线下的实体空间是有限的,但线上的活动和内容可以是无限的。线上线下联动有望为“家门口的好去处”打开一方更广阔的天地。
周末夜晚,市民来到市中心一处城市露营点消暑纳凉。
“好去处”的努力目标是“好环境”
上观新闻:您刚才提到了近期社区层面涌现的“达人”“团长”广受好评现象。如何延续这部分能人的能量,也是很多社区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好去处”成为“好邻居”的新聚点?
楼嘉军:过去几个月,不仅是很多社区工作者,而且很多像我这样的普通居民,也能充分感受到,达人和志愿者都是社区里重要的智慧资源。在生活中遇到各种磕磕碰碰的时候,总有几位热心明理、有能力也有担当的邻居,在社区里扮演穿针引线的角色。
未来,要想让“好去处”成为“好邻居”的新聚点,我认为:一方面,我们的“好去处”要以成为“好环境”为努力目标,以“好环境”吸引人、汇聚人;另一方面,“好去处”不妨为社区中的各路达人创造一方展示才华、传播智慧的舞台。
上观新闻:如何理解您所说的,让“好去处”以成为“好环境”为努力目标?
楼嘉军:过去几年,因为担任“好去处”的评委,我走了不少地方。给我留下的一个很深的印象是,“好去处”不能仅仅是一栋好建筑、一个好花园,更不能局限于被一个社区中的一小部分居民(比如老人)喜爱和使用。且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去处”一定是一个“好环境”的一部分。这里说的“好环境”,不是指我们平时经常讲的生态环境,而是指社区层面的人文休闲环境。
恰如营商环境里不只有营商,休闲环境里也不只有休闲。好的社区人文休闲环境本质上一定包括文明友善的居民、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制度化的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等。有了这样的一系列“软环境”做基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居民会怀抱着更大的勇气和安全感,愿意走出家门,为社区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智慧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