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柏可林7月22日报道:7月21日晚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白鲟被称作“淡水鱼之王”,但人们对白鲟的了解非常有限。
白鲟是一种怎样的鱼?让我们最后一次认识它。
图片来源:IUCN中国、危起伟
1、白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
白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公斤,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因体色较浅而得名。白鲟的头部占体长的1/3,吻的头部腹面,能自由伸缩。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
2、白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生物种类
白鲟是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白鲟属匙吻鲟科,匙吻鲟科鱼类最早与恐龙同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因此白鲟也被称为水中“活化石”。
3、食鱼虾蟹,一次进食量几百千克
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它们的进食量非常的大,一只成年的白鲟一次进食量可以高达几百千克。
4、能在感知到江底的低微电压
白鲟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宽大的头部和突出的吻部。白鲟的吻部太长,虽然看上去比例失调,然而对于白鲟吻部对它很重要,因为在吻部两侧分布着梅花状的凹陷,这对于白鲟意义非常。
这种凹陷被称为“罗伦氏器”,能够感知水中低微的电压。因为白鲟生存的环境在长江底层,这里光线很难穿透,水流又十分湍急,视力很难派上用场,需要用皮肤上的感受器来感知周围的环境与变化。感受器不光可以感受周围的环境,敏锐的感受器使得白鲟成为了长江中的顶级猎手。
5、黄河流域也曾有白鲟
除长江流域外,白鲟在历史上还曾广泛分布于黄河、钱塘江、甬江、洞庭湖、鄱阳湖等江湖地区;东海、黄海、南海水域也出现过它们的身影。由于过度捕捞,再加上本身繁殖速度较慢等问题,黄河流域的白鲟在1840年左右消失,其余地区也急速锐减。
6、2003年最后一次现身
2003年1月23日,四川宜宾南溪江段,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救助了一条白鲟。之后为了追寻这只白鲟的动态,专家在它的身上装上了超声波跟踪器。但是当时的技术有限,再加上宜宾段水流速度太快,跟踪船触礁后就失去了白鲟的动态。虽然经过抢修,跟踪船很快修好了,但遗憾的是信号再也没能找回来。
由于栖息地碎片化、大坝对其洄游产卵路线的拦截,再加上环境恶化、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这位昔日的“淡水鱼之王”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IUCN发布的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世界现存的26种鲟鱼正全部面临灭绝风险(而2009年的比例为85%)。经过仔细计算的评估结果表明,鲟鱼在过去三代中的下降速度比以往预想的还要快。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鲟鱼极危17种,濒危3种,易危5种,而长江鲟的濒危等级则从“极危”上升为“野外灭绝”。
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事实证明,恢复淡水生态系统、建立有效的鱼类通道以及放养是支持全球鲟鱼长期生存的关键措施。
为了挽救这些鱼类,2017年和2018年,我国《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和《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陆续启动。随后,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也开始实施。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将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长江流域捕捞渔民按照国家和所在地相关政策开展退捕转产。这将是长江史上最大规模的休养生息,不仅意味着对长江鱼群的保护,也是对鱼类基因库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