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大暑
【定义】: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即为大暑
【日期】:每年公历7月22日~7月24日之间
【交节时间】:2022年7月23日04时07分
01
大暑气候
热!真热!似乎今年北半球的夏天格外酷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如此描述:“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前后通常是最热的时期,也正在“三伏”之中。正所谓“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同时大气环境也变得相当复杂,各种旱、涝、风、雹、雷等自然灾害尤其需注意防范。
顺便科普一下,你知道三伏天的日期是怎么算的吗?其实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共同决定的。
二十四节气,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而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干支纪日是古人用来记日期的一种方法,从商朝便已开始使用。
假设从天干的10人队伍和地支的12人队伍中,按顺序两两进行配对,就形成了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一直到癸酉。剩下地支中排名最后的2位戌和亥怎么办呢?再从头开始和天干中的甲、乙进行配对,以此类推。
从甲子开始开始到癸亥结束,总共有60种组合,也就是60天为一个循环。以此来循环利用,记录日子。
而其中带“庚”字的一列,即为“庚日”,每个庚日之间间隔10天,后面算三伏天会用到哦~
///三伏天怎么算?记住这三句话///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具体这么算,其实很简单,记住下面三句话+会数数就行。
NO.1:夏至三庚便数伏
即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3个“庚日”便入伏了。
今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为7月16日,即庚午日,上海这天入伏。
NO.2:第4个庚日为中伏。
初伏后的下一个庚日,也就是10天后,今年是7月26日(庚辰日),进入中伏。
NO.3:立秋后首个庚日为末伏。
今年立秋是8月7日,立秋后首个庚日为8月15日(庚子日),末伏就从这天开始没错了。
是不是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