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当年没有空调、没有冰箱,老一辈全靠“手工打造”过夏,最幸福的是,家门口有口井。这口井,在那年的夏天,是“派上大用处”的。老一辈的上海人会回忆起在老城厢里排队打井水的“闹猛”,夏天用井水泡西瓜,透心凉的“色色一一”。随着城市旧改加快,这些在市中心的老井,渐渐只留存在记忆中。
在市中心进贤路的弄堂里,快70岁从小在这长大的一位阿婆,指着这口井,跟记者滔滔不绝的聊了起来。如今,虽然改成了厨房间,可仔细看,这口古井的外立面,还留着当年的印记。
据这位阿婆说,听她的上辈说,这是一口古井,上海解放前就有了,家人用来烧开水、洗衣服、洗菜。到了解放后,自来水渐渐走进了每户家庭。
于是乎,这口老井基本不当饮水食用了。不过,在这个弄堂,与阿婆一起长大的老人们说起这口井,却是格外亲切,记忆犹新。阿婆说,井水到了大热天是凉的,到了冷天是温的。以前夏天没有冰箱,居民们用井水浸西瓜、浸盐汽水;太阳快落山了,再用井水冲一冲地面降温,就可以搬出躺椅乘凉。
在吉安路的旧改地带,记者在路旁人行道无意间发现一口矮矮的井,打开盖子,井水清澈见底,还照得出一个拿着摄像机的记者头影。
在附近居住了70年的一位老伯闻讯赶来。他说,比起其他井,这口井还算“新井”,“老井下面是青瓦铺设的,像老式房子盖的屋顶上,半圆形,青的瓦片。新式井基本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备战备荒,用土砖,红烧砖造出的井。”
作者:李德翔 选稿:蒋昕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