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餐饮店都熬不下去了”“关掉了一大批餐饮店”……今年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人都关心上海餐饮行业的发展,圈群中也有不少餐饮企业的声音。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这些餐饮店还好吗?最近,记者走访了一些餐饮企业。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可希望传递一个声音:上海这座城市充满魅力,一直都有希望的光照着他们,真正喜欢餐饮的人会坚持下去。
“上海是一座对小店、对新品牌很友好的城市,如果只想赚快钱,很可能撑不过去。但如果真的热爱这个行业,肯定会坚持,而且大有机会。”馋三尺蟹粉小笼创始人张明开口就这么说。
中午时分,在人民广场商圈附近的门店里,现包现蒸的蟹粉小笼包等颇受周边写字楼白领欢迎,也吸引了不少来上海出差的商务客和游客。三四十平方米的小店翻台率很高。
在馋三尺蟹粉小笼包门店,现包现蒸的小笼又回来了
看似普通的用餐场景恰能证明张明的论断。他说,上海的消费者爱尝鲜,支持新品牌。馋三尺成立不到3年,“在我们之前,上海已经有很多老字号做小笼包,可上海的消费者不排斥新品牌,只要品质好,新品牌就有机会。我们已经开出了7家门店,每家在社交平台上都有很高的评价星级。”
另一个原因是上海市场资源充沛,有很多活动有助于新品牌成长,“比如,我们今年新入选了大众点评的必吃榜。这是一个根据消费者口碑选出来的榜单,比较公平,在年轻人里很有号召力,引流效果很明显。我们有几家店在上海地标商圈,很多游客会按图索骥前来消费。”
小笼包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
当然,疫情也影响了馋三尺。张明并不讳言,因为疫情,有1家门店歇业,也有15%左右的员工离开。可这提醒团队要反思以往的发展方式,“一定要有风险意识。举个例子,如果有100万元,按照以往的发展思路,或许会全部用在扩张上。现在,我们既要把钱花在刀口上,又要做好风险储备。再具体一点,那就是一家店到底多大面积、安排多少个员工,都要仔细规划。”
在投身餐饮行业前,张明曾在互联网企业工作过,“互联网行业有不少人喜欢赚快钱,如果抱着这种思路做餐饮,这一波大多会倒闭;可如果不贪图快钱,稳扎稳打,还是有机会。更何况,优胜劣汰本来就是市场规律,别人退出时,正是我们的机会。”
他还分享了他们发现的一个新机会,“疫情期间,我们第一次做了半成品团购。现在,这个业务保留了下来,还在招募新的团长,因为我们发现,半成品团购可以成为新的增长点。”
馋三尺还为外卖设计了保温效果更好的包装
第三方平台的数据也显示出上海的餐饮小店充满韧性。在消费者的期待中、在小店的坚持下,活力十足。据美团统计,上海共有43家人均消费100元以下的餐饮店入选今年的“大众点评必吃榜”,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小规模的餐饮店。该榜单入围名单发布后,上海小店线上收藏量环比上涨83%;截至7月底,这些小店都恢复了正常经营。“小店人气攀升,街头活力重现,这不仅带动了餐饮消费逐步回归,也能进一步重振实体消费。”大众点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还透露,整个餐饮行业的销售也整体向好,以美团为例,7月以来,全国到店餐饮线上交易额环比上月增长20.2%,订单量环比增长19.2%。
权威部门的统计也显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餐饮经济逐渐复苏。据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6月,全国餐饮收入3766 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72%,同比下降4.0%,降幅比5月收窄17.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945亿元,同比下降2.2%,降幅比5月收窄18.6个百分点。
选稿:蒋昕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