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天化日下,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小院内的一片叶子似乎有了生命与智慧,在空中悬停了数秒,看起来像在为选房而纠结,最终看上一间竹屋,钻了进去。
仔细看,这其实是一只切叶蜂,正提着它的战利品——一片被它从附近植物上切下的叶子,钻回人工巢穴。
这个人工巢穴还有个有趣的名字:昆虫旅馆。作为世界上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经典工具之一,如今正在上海快速推广。
特色“房间”各取所爱
“昆虫旅馆”的概念起源于欧洲,利用循环可再利用的材料,比如木材、稻草、砖头、竹子等,为各种昆虫提供不同类型的“房间”,供它们繁衍、栖息及越冬所用,是一种人工栖息地,使昆虫为主的生物有更多存活的空间。
昆虫旅馆还是一种科普教育工具,通过亲手打造昆虫旅馆并持续观察其“运营”情况,许多人保护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将被唤醒。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辰山植物园内看到,一座高1.6米、宽0.4米的昆虫旅馆已经对外开放了近一个月,旅馆设有10个大小和形状都不同的房间,每间房都循环使用了一些种类的园林废弃物作为填充物。比如,木屑、枯木枝条、有空洞的竹子、掉落的松果等,全部在辰山植物园里就近取材。
记者注意到,这座旅馆的底层是没有“房间”的,只是铺设了一些多孔砖,而旅馆的屋顶则采用了三角形的设计。
这些都是促进快速排水、避免昆虫旅馆受到雨水侵蚀的手段。“如果受潮、有积水,容易滋生霉菌,引来蚂蚁,打扰其他‘住户’,垫高、保持干燥,可以有效避免这一点。”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宣传部部长王西敏表示。
对于首批客人里有切叶蜂,王西敏表示,这并未出乎意料,因为不同的昆虫对“房间”的设计有各自不同的喜好。
倒扣的瓦片能吸引鼠妇、蚂蚁等。木屑、枯木能为甲虫、蜈蚣等提供栖息空间。树皮是甲虫、蜘蛛、千足虫等的最爱。松果会吸引瓢虫,成为它的容身之所,进而消灭附近的蚜虫。
枯竹则是泥蜂、切叶蜂的“理想家园”。辰山植物园这座昆虫旅馆专门设置了两间竹屋,分别位于三楼和四楼,一间三角形,一间正方形,对切叶蜂而言,很有魅力。
动图:切叶蜂携叶片入住
沪太路上某单位设置了两座昆虫旅馆,美其名曰“幸福里”“温柔箱”。由于填充料主要为枯树枝和枯竹,目前已吸引黄蜂入住。
长宁区多个小区的“生境花园”内也设置了迷你昆虫旅馆,主要填充料是树枝、竹子、枯木等,“开门”个把月后,均能见到较为理想的“招蜂引蝶”效果。
不过,有部分居民对昆虫旅馆的增多趋势表示担忧,“身边虫多了怎么办?我怕虫!”
对此,专家解释称,昆虫旅馆完全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比如控制填充料的品种,来间接调控“住客”的种类。而且,虫子多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们可以吸引更多食物链上游的生物过来,比如青蛙、鸟、兽类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更加系统、健康的生态环境,最终人类也将从中受益。
“幸福里”已经吸引黄蜂入住,用的填充料都是园林废弃物 上海市林业总站供图
金虹苑小区的生境花园,靠墙放置的坡顶小屋里塞满了枯枝堆和竹筒堆,吸引昆虫筑巢,小屋附近还有大量的寄主植物,让昆虫吃、住无忧 陈玺撼 摄
功能不只有科普教育
作为一个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有益尝试,昆虫旅馆近年来在上海快速推广,许多社区、公园绿地内都能见到它们。
但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大多数昆虫旅馆的功能仍以科普教育为主,参考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其实昆虫旅馆有更多功能有待开发。
2011年的英国切尔西花展上,一座利用昆虫旅馆优化生态环境的“新野生花园”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学者的目光。
该花园的主体建筑由一个废弃集装箱改造而成,建筑顶部种植了大量授粉植物,对昆虫而言“鲜美多汁”,同时,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在滋养屋顶植物之余,会流经净化层,注入建筑周边的小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