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侧面则安装了7块大小不一的圆形昆虫旅馆,用书籍、轮胎、木块、木屑、树皮、杂草、空心竹等常见废弃材料填充,为昆虫、蜗牛、蜈蚣等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一站式”解决了它们的吃住问题。
图片来源:https://www.nigeldunnett.com
围绕这个废弃集装箱,“新野生花园”内还有多处类似的设计,核心理念就是围绕昆虫旅馆打造对昆虫“胃口”的生境,引导昆虫从一名借宿者转变为常住居民,进而丰富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使当地的微生态更加健康、可持续。
西班牙的瓦尔莫拉公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随处可见的四层昆虫旅馆用石头、木材、松果、竹竿等填充,附近配有当地昆虫生息依赖的植物,为恢复、优化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打下了基础。
图片来源:https://www.archdaily.com
经后期监测,此举对保护由于农业污染、森林砍伐而逐渐减少的昆虫物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西班牙当地的独居蜂等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物种,同时,形成了这座城市公园的独特风景,也是一张提升地方形象的生态名片。
“昆虫个子小,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很容易被轻视甚至忽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长三角公园绿地生态恢复项目负责人宋悦心表示,其实许多种昆虫因其授粉活动和作为寄生虫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宋悦心表示,城市的快速发展、污染、生境的急剧退化,这些因素其实已经严重威胁到许多人以为“没有大碍”的昆虫,不少成年人儿时常见的昆虫如今已较难见到,比如蜻蜓、萤火虫等,建议上海未来生态和城市空间的设计、建设、改造中,能积极引入包含昆虫旅馆在内的生态修复项目。
在这一点上,上海一些社区推广的“蚯蚓堆肥塔”是一个典型案例,它们既不占地方,又能用自然绿色的方法降解宠物粪便,还能作为壮大蚯蚓种群的温床,帮助改善当地土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源,可谓益处良多。
虹旭小区居民遛狗时,将狗粪投入蚯蚓堆肥塔 陈玺撼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