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渐热,气象“先知”也做好“热响应”。可视化地图可以明确展示浦东各街镇中暑风险等级,建筑工地、户外景区等高风险区域被标注出来,重点区域的当前高风险点占比、户外高风险人群数量、历史同期及相同高温条件下的中暑人数等信息也能同时显示。
目前,一套正在基于天气气候的上海传染病和慢性病预警预报体系正在研发,并加快推进实现针对季节性多发传染病、突发不明传染病的风险和发展趋势的智能研判,为上海的公共卫生事件决策、健康风险预防等提供支持。
从上海到长三角联动
精细化预报的背后,和高密度的气象监测网络密不可分。在四届进博会的气象预报里,很多数据来自江苏、安徽、浙江的探空站和十多部天气雷达。除了技术上的练兵和飞越,进博会气象服务体制机制的顺畅,更加体现了管理现代化的红利。
天气不分省界,一场暴雨可能影响长三角多个地区。在首届进博会中,长三角三省一市共用一体化平台,大幅提升区域联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联动逐年紧密起来。第三届进博会期间,气象保障服务增设长三角预报预警联动岗。开幕式前夕,来自国家气象中心和苏、浙、皖气象部门的首席预报员如约进驻上海进博会气象台,联合开展进博会气象预报预警联动工作和长三角天气会商。
上海市气象局还牵头组织长三角各省在污染输送通道上实施加密观测,密切监视污染气团的输送路径和强度。据悉,先知系统未来也将在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进行复制推广。
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气象服务的长三角联动硕果累累。记者从上海市气象局了解到,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气象部门正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气象综合保障服务平台和系统建设,加快推动长三角协同气象观测“一张网”,长三角气象信息资源共享“一朵云”,长三角一体化气象预报平台、气象科技开放创新平台和智慧气象联合服务平台建设。
未来,长三角区域将统一发布气象预警,保障气象预警内容一致、发布渠道统一。和常规气象保障相比,长三角一体化气象服务不仅实现地域突破,而且更为智能化。如,设计和提供长三角通风廊道监测产品、污染物入流和出流评估等产品。
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一体化气象服务会是这样的图景。以交通气象服务为例,当一艘中欧班列货物的海轮徐徐驶向港区那一刻,它便有了由交通气象服务分中心提供的涉及长三角区域的海上交通、水水转运、公路交通、轨道交通等形成的一揽子气象服务保障方案。
选稿: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