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谷飘香,这是大多数人对于水稻收割时间的印象。然而近两年,“八月香”成为上海批量上市最早的新米,今年的“八月香”已于8月8日开启线上预定。
8月12日,在金山区廊下镇,特早熟节水抗旱稻“八月香”开镰。随着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吃起来有奶油爆米花香气的“八月香”将从田间地头走向市民餐桌,预计市民将于8月20日前后品尝到这种“土生土长”的当年新米。
“八月香”是一种特早熟节水抗旱稻。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团队培育出的节水抗旱稻,采用旱种旱管的栽培模式,在具有用水少、化肥少、成本低、污染小、省人力等优势的基础上,其产量与水稻基本持平。
相比其他品种节水抗旱稻,“八月香”更具有生长周期短、成熟早的独特优势,4月底至5月初播种,8月中下旬就能收获上市,比上海常规粳稻可提早50天左右收割。这“抢出”的50天,足够一季生菜从播种到成熟。而种植“八月香”的廊下镇,是上海市沙拉菜的主要生产基地,多种一季生菜,意味着农民收入可以稳定增加。
为了让稻米在很短的生长周期内拥有良好口感,科研人员巧妙改良“八月香”的基因,使得这种稻米“身材”小而精悍,米粒细长洁白、晶莹透亮。“八月香”各项指标均达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虽然是籼稻,但口感偏绵密软糯。
据悉,为进一步满足市民吃口需求,研发团队加强优质育种,开展粳型“八月香”系列品种的培育,今年首次试种了七个粳型“八月香”品种,也将在8月下旬开镰,后续将开展产量比较和品质品鉴等综合评比,以选出其中最优品种,计划明年投入生产。
此外,科研人员发现,廊下镇水稻田沟渠占田地面积7.5%,因此准备根据节水抗旱稻的抗旱特点,实验将沟渠也变成稻田。
2016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启动特早熟优质节水抗旱稻品种培育项目,符合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需求。以种源创新带动“稻+”茬口搭配生产模式,一方面保障粮食生产,另一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已初步育成十余个新品种。
作为一种特早熟优质稻米品种,“八月香”符合上海高效绿色农业发展要求。此外,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是人口导入区,稻米市场需求丰富多样,培育“八月香”系列籼型、粳型稻米品种,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