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中为什么没有大满?目前能看到三种解释。一种从农业生产角度加以解释,认为大寒小寒、大暑小暑都是在极冷和极热的时间段,由于冷、热持续时间长,相当于两个节气,且人们正好在猫冬、避暑,没什么活动,所以分成两个相连的节气。但春种、秋收期间农事繁忙,事情比较多,节气本身的特点分明,所以不需要命名两个大小相连的节气。还有一种是从中国文化的“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角度加以解释,认为事情太过圆满就会向不好的方向转变,不称大满体现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而农史学家唐志强独辟蹊径,从谷物成熟程度解释小满和芒种。他引用明人顾元庆《檐暴偶谈》谈到小满和芒种两个节气“皆指麦言”,都是针对麦子的成熟和收获情况来说的。所以在夏季和冬季的节气中,用“四小三大一芒种”来反映寒暑程度、下雪数量和谷物成熟程度的变化。即小满、小暑、小雪、小寒,对应的是芒种、大暑、大雪、大寒。这三种观点都各有所据,逻辑自洽。本文则拟从二十四节气整体结构这一角度,进一步讨论一下这一学术问题。
首先要探讨的是应不应该有大满?从二十四节气的结构看,回答是应该有。形式的整齐划一,是二十四节气称谓形成过程所遵循的内在美学追求。在讲究文辞骈俪、追究对仗工整的汉代,从春分秋分到冬至夏至,从立春立夏到立秋立冬,这些称谓的定型过程,实际上贯穿着这一美学追求。按照这一美学追求的原则,二十四节气中,以大小而称的本来就应当有四对。这就是小满大满、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所以小满后面,按照道理应该有大满。有了大满,就形成了小满大满、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四组均衡的称谓,完全符合二十四节气称谓形式上对整齐划一的追求。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十四节气中并没有大满,排在小满之后的是芒种。芒种这个节气称谓的出现打破了一个整齐划一的格局。对于整齐划一的美学追求者,芒种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位置,就像一根锋利的芒刺扎在眼睛里一样。
从二十四节气整体结构上看,芒种出现的位置也不对。我在《二十四节气的生成结构》中曾分析过,二十四节气内涵四季八节的划分,其排列是很有内在规律的。要而言之,第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立”是按照把一年按四季均等分割这一思路创造出来的。第二,每个季节都被均等地划出六个节气。这意味着每个季节被二十四节气细划成了六份,每一部分大约是十五天。第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又将被“四立”切分开的四季一分为各有四十五天的两部分。第四,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加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构成通常所说的“四时八节”的“八节”。这八个节气构成二十四节气的大框架,是撑起一所叫作“年”的中国时间殿堂的八根巨柱。基于上述特征,我曾指出:“从生成结构而言,二十四节气的内部结构和《周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演化过程基本是同构的,是由一气而分阴阳,由阴阳而分四时,由四时而分八节,最后由八节拓而为二十四节气。”但限于篇幅,当时主要探讨了二十四节气中四季与八节在结构上的重要性。而对于“太极生两仪”这部分,即二十四节气阴阳的部分没有作进一步展开。那么,如果从阴阳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二十四节气具有怎样的结构性特征呢?
从阴阳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在二十四节气中实际上是以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阴阳极点为核心展开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成乾坤一气由冬至而夏至和由夏至而冬至两个循环的系列。这两个序列一个是阴气由弱而强、阳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另一个是阳气由弱而强、阴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在日常的时间生活中,这两个序列是连贯成一个整体不断循环往复,即:
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在这两个序列中,冬至和夏至作为阴极和阳极构成两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上文所讨论的应该存在的“四大四小”拱卫的正是这两极。直观起见,我们这里不妨加上大满,以冬至和夏至为中心做一排列:
小满、大满、冬至、小寒、大寒